马子晴
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马子晴,女,2012年4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七年级。热爱写作,积极参加各种写作活动。
创作背景:这篇文章是作者偶然一次看见父亲在喝茶时,与他畅聊起郴州的历史,让他看见了父亲眼中的郴州。或许每个郴州人,都有一个自己的郴州,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心目中的郴州!
代表作品
白瓷杯里的郴州
参赛作者:马子晴(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
指导老师:罗 雁(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
父亲的白瓷杯里永远浮着一片郴州。
每逢周末清晨,他总要取出那釉色温润的汝窑茶具。当沸水注入盖碗时,蜷曲的莽山毛尖便舒展成翠色的蝴蝶,在满是茶香的白雾中上下翻飞。茶汤渐渐染作了琥珀泪,父亲总要吟一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他说,郴江是活的史书。
十岁那年的谷雨,我们学校组织去五盖山茶园采青。晨露未晞的茶垄,我的竹篓总装不满——新芽刚触到指尖便化作翡翠碎玉。采茶阿婆笑着教我“两叶一芯”的诀窍,她布满老茧的手掌里,竟托着半片被虫咬过的残叶:“你看这虫眼,才是山神盖的印章呢。”
去年冬天拜访桂东老茶农,火塘里的陶罐咕嘟咕嘟地作响。老人从铁盒里取出珍藏的烟熏茶,茶梗在沸水中挺立如松针。“当年红军过境,乡亲们就是拿这茶暖身子。”父亲接过茶碗时,暮色正漫过罗霄山脉,恍若九百年前秦观踏过的雾霭。
此刻望着杯中沉浮的茶叶,忽觉得每一片都载着苏仙岭的云,栖凤渡的雨。还记得之前那个老茶农说过:“茶有三次生命:在枝头沐风淋雨,在杯中涅槃重生,在唇齿间化作回甘。”这不正像郴州么?从《徐霞客游记》里“石峰离立”的奇崛,到京广线上飞驰的银色长龙,最后千年光阴都在北湖的水纹里轻轻摇晃。
“此心安处是吾乡。”父亲用手轻轻抚过杯沿的冰裂纹,茶香漫过窗台上那盆开着紫花的郴州兰。我望着杯中倒映的东江湖,忽然懂得:原来这一盏茶汤里,沉睡着林邑古城的月光,那些用江水煮透的岁月,那些在茶烟里浮沉的面孔,才是苏仙岭永远化不开的墨,郴江永远冲不淡的茶。
作品点评
这篇作文通过描写父亲的白瓷杯和茶文化,成功地刻画了父亲的形象,展现了郴州的风土人情。文章在细节描写和典型事例的运用上表现出色,情感自然流露。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