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25.曹语 | 郴州市资兴市第三中学学生
2025-06-05 08:05:40

曹语

郴州市资兴市第三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曹语,女,2011年4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资兴市第三中学 爱好广泛, 舞蹈获十级证书;参加资兴市中小学生“三独”比赛获一等奖,多次荣获学校“三好学生”称号。

创作背景:作者去年国庆节跟妈妈慕名到裕后街游玩,感受到了郴州历史的厚重,重新认识了古代作为流放之地的郴州,重新认识了家乡郴州人的坚韧与勤劳。

表作品

郴州小巷里的温暖时光


      参赛作者:曹  语郴州市资兴市第三中学

      指导老师:何玉梅(郴州市资兴市第三中学)


清晨的郴州,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

我背着相机,走在裕后街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传来“叮铃”一声,街边小店玻璃门上的铃铛响了起来。

“小姑娘,要不要尝尝我们郴州的特色鱼粉?”店主是一个50多岁的大叔,系着粉白色的围裙,脸上挂着憨厚淳朴的笑容。“嗯,好!”我笑着点点头,走进了这家干净整洁的小店。我和妈妈来郴州就是奔着裕后街,奔着栖凤渡鱼粉来的。

小店确实小,外面摆着八张小长方桌,靠里一个收银柜台,再往里就是厨房了。时间尚早,店里还没什么人。我们选了一张正对壁扇的桌子坐下。

“听口音,你们不是郴州人吧?”店主操着地道的郴州官话打破了宁静。“我们是资兴的,也是郴州人呢。”郴州十里不同音,十一个县十一种方言。我们一张嘴他便知道不是本地人。听说我们是外地人,他来了兴致,一边煮粉,一边跟我们聊起这条街的故事。他说裕后街是郴州古老的“九街十八巷”之一,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我注意到墙上挂着几张黑白老照片,便询问大叔这是什么时候拍的,他说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裕后街,那时的店铺门还是木质的,街上行人也还只是穿着朴素的衣服。

“想当年啊,整条街都是卖鱼粉的嘞,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配方,但是啊,只有我家的才是最好吃的!”大叔笑着将两碗热气腾腾的鱼粉端到我们面前,“来,小姑娘,尝尝我的手艺咋样,保准让你回味无穷!”看着眼前的粉,我惊呆了。

两只青花瓷大海碗就那样张扬而豪放地摆在桌上,那红色的汤,玉白的粉,强烈地冲击着你的视觉,撞击着你的味蕾。鱼汤,红的热烈,艳得诱人,在灌满每一根粉条后,还肆意在浮上厚厚的一层,在灯光的照耀下,尽情绽放着辣椒的热情。老板自豪地说:“我这汤可是用东江湖的鲜鱼熬了三个小时呢。红油也是用本地的几种辣椒配上密制调料精心熬制的。你们尝尝,香不香?”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我拿上筷子,挑起粉条,嗦上一大口。太爽了!粉丝软而筋道,不需怎么嚼,便裹着点点红辣椒面滑过舌尖,滑入胃中,留下一路的爽滑与鲜香。再嗦一口鱼汤,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红红的汤汁带着鱼的鲜味、辣椒的辣香、豆油的醇厚以及茶油的清香,不断撞击着味蕾,太美了,再嗦一口……几口下肚,我已全身发热,额上冒起细细的汗珠了。这辣味,爽啊!辣得痛快淋漓,辣得我精神抖擞。正辣得我“嘶哈嘶哈”的时候,妈妈却看着我笑,原来我的嘴唇和牙齿上都附上了一层红红的辣椒油,就像小丑画的大红嘴巴。

我指了指她的嘴巴,她也一样呢。我们对视而笑。“小姑娘,要不要再加点汤呀?辣得够劲吧?”我笑着答道:“够劲够劲!”嗦了鱼汤,也别忘了米粉上豪放码着的两块炖煮了三个小时醇香入味鱼肉哦,那是栖凤渡鱼粉的灵魂。

我满脸幸福地说:“叔,您做的鱼粉真是太好吃了!”“那是当然,这秘方可是我家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只可惜啊,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了,我儿子在北京工作,总说要接我去大城市住,可我舍不得这里,这里有许多珍贵的回忆啊。”大叔感叹的说。

阳光渐渐洒进店里,照在整洁的墙面上。店里的客人越来越多。大叔熟练地招呼着,这间小小的鱼粉店,仿佛成了大家的第二个家。鱼粉火辣辣,店主人火辣辣,郴州人也火辣辣。

关于裕后街,关于栖凤渡鱼粉,我可是做过功课的。裕后街,骡马古道的起点,两千年来南北商货集散中心,曾经也是商贾云集。栖凤渡鱼粉,三国时凤雏庞统失意时吃了栖河古渡的鱼粉后,精神大振,赞叹它“乡野之味亦可登大雅之堂”。

今天,我走了骡马古道的石板路,吃了凤雏赞美过的鱼粉,感受到了“郴州”二字的厚重。曾经,老师在课堂上说,我们郴州地处偏远荒僻的南方,自古以来是官员贬谪流放之地,连最有名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也是秦观被贬到郴州所作。但身在荒僻之地的郴州人却用火辣辣把郴州建成了福地,建成了林邑之都。

夜幕低垂,裕后街的青石板路上泛着光。鱼粉店的招牌在黑夜中亮起暖黄的光晕,像一盏指引夜归人的明灯。

推开玻璃门,鱼汤的香味扑鼻而来。那位大叔正在汤锅前烫着米粉。灶上的那锅鱼汤在夜晚灯光的照射下更红了。

“小姑娘,又来了啊!”大叔抬头欣喜地说。“您做的鱼粉真是太好吃了,令人难以忘记嘛!”我笑着说。大叔听后,得意地回答道:“那是当然,不然我怎么会说,我家的鱼粉是最好吃呢!”我找了个窗边的位置坐下,透过蒙着水雾的玻璃,能看见街对面的店里影影绰绰的人影。

店里来了几位熟客,大叔给他们都添上一勺热汤,笑着询问每个人的近况,客人们也都热情的与大叔分享。在这条老街上,千百年来,一家家这样的小店用一碗鱼粉,养育一代又一代的郴州人,传承一代又一代郴州魂。

走出店门,回头望去,大叔正在收拾碗筷,见我看着他,他便笑着跟我挥手道别。这条古老的街道,这间不起眼的鱼粉店,还有那位朴实的大叔,都让我感受到了郴州人的淳朴勤劳与善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总有一些人坚守着传统,用最朴实的方式传递着城市的温度。

郴州的这碗鱼粉,不仅温暖了我的胃,更温暖了我的心。



作品点评

一花一世界,一粉一城市。小作者通过一碗米粉看到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看到了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与精神风貌,并由此而生起深深的自豪之情。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致。一碗米粉在小作者细腻地描写下色香味俱全,让读者都垂涎欲滴。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王君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