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玲玉
郴州市兴城小学教师
作者简介
贺玲玉,,女,1996年11月出生,家在仰天湖大草原附近。2014——2020年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完成本科学业,2018年毕业返乡, 任教于北湖区芙蓉中心学校,2021年调至郴州市兴城小学任教至今。
创作背景:在长沙求学的六年,作者曾沉醉于都市的繁华,图书馆的彻夜灯火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文化底蕴交织成青春的底色。然而,当2018年回到家乡任教,蜿蜒的山路尽头是云雾缭绕的仰天湖大草原,那一刻才惊觉:家乡的“慢”不是落后,而是沉淀千年的诗意栖居。如今虽身处市区,那些山路十八弯的记忆与乡土气息,仍是她心中最鲜活的青春记忆。
代表作品
十八弯山路尽头的故乡
参赛作者: 贺玲玉( 郴州市兴城小学)
晨雾未散时,返乡的巴士已开始攀爬那条九曲回肠的山路。十八道弯像被天神随手甩出的银链,崖壁上还留着我们当年用石子刻的歪扭箭头。第七弯歪脖子松的枝桠间,悬着阿红编的草蚱蜢风铃——那是某个夏天我们在梯田摸鱼时扎的,枯黄的草茎在风里仍倔强地勾着旧时光。
草甸上的童谣
十八岁去长沙上大学前,我总嫌家乡的草原灰扑扑的。可十岁那年的夏天分明亮得耀眼:阿诚用芦苇秆做成捕蟹笼,我们在第十二弯的溪涧捞青壳蟹,脚趾陷进淤泥时惊起一尾银鱼。阿嬷说山神爱奖赏勤快孩子,我们把裤管扎成口袋,装满螺蛳就躺在风车底下数叶片转圈,蝉蜕落在汗湿的额头像星星的吻痕。
母亲总带着家里的大黄狗上山摘菜,那狗崽子常把红薯叶当绣球扑,逗得她笑吟吟地追出半里地,发梢的金色阳光随着步子跳跃。我们乖乖把西瓜浸在溶洞泉里冰镇,午后剖开时红瓤沁着山泉的甘冽。去年抖音刷到老家“禾花鱼丰收节”,视频里游客踩着梯田泥浪抓鱼大笑,恍惚又见母亲叉腰训狗时,藏在眼角的温柔笑意。
大山里的四季账簿
教室后墙的酸笋味里,藏着我与阿红的秋日秘密。晒谷场的黄昏,我们把稻谷铺成波浪纹,抓一把塞进石臼舂成粉。阿红妈将新米磨浆蒸成晶莹的米糕,焦香混着腌苦笋的咸辣,熏得麻雀都不敢落脚。某次偷舂糯米粉煨过头,米花粘在杉木梁上,手电筒照上时,雪白光斑像一场微型雪落。
最欢腾的是立夏守稻田,我们举着绑红布条的竹竿驱鸟,阿诚用木片削成哨子,吹出的声响吓得小麻雀扑棱棱乱飞。夜幕降临时, 豆豆把萤火虫装进玻璃瓶,说是给禾花鱼点的星空灯。后来民宿推出“稻鱼共生”体验活动,草编灯笼里晃动的暖光,像极了当年那些怯生生的小灯笼。
弯弯山路长长情
暴雨后的山路曾是我的噩梦。那年摔进排水沟,作业本上的英文单词泡成纸浆,是阿红撕了她的算术本帮我重抄。如今柏油路闪着黑缎子般的光,却再也寻不到当年我们用木棍划在泥地上的跳房子格线。抖音博主拍的vlog里,广东游客数着转弯发惊叹,而我分明听见十八弯山壁上,还粘着旧日里我们甩出去的串串歌谣与嬉笑。
家访时小辉爷爷指着老照片感慨,他当年挑苦笋走三十六个弯的扁担,如今成了民宿墙上的装饰。我摸了摸磨出包浆的竹木,突然发现某处凹陷的齿痕——十二岁那年的暴雨天,阿红曾借这根扁担当旗杆,插着我们驱鸟的红布条迎风招展。
站在云端看人间
在芙蓉学校工作的那些年,我带学生看云时总想起阿红。我们曾把稻谷苗埋进第七弯的背风坡,来年真冒出两片憨头憨脑的嫩芽。现在监测站说草甸固碳量抵得上三千棵云杉,无人机掠过时,我仍固执地在屏幕里寻找那株稻谷苗长成的藤蔓。
昨夜整理旧物,铁皮盒里掉出半片风干的西瓜叶,叶脉里还凝着当年溶洞泉的水渍。原来童年早已把乡愁编码成草叶上的露珠、风车转动的圈数、弯道崖壁的刻痕。山月依旧爬上教学楼的玻璃幕墙,而我不再数着弯道计算归期——那些与阿红在十八弯山路上印下的脚印,早被光阴酿成最精确的丈量仪,在我每一次望向故乡的眼底,悄然校准思念的经纬。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以细腻笔触编织出乡愁长卷。作者以 “十八弯山路” 为时空纽带,用草蚱蜢风铃、溶洞冰镇西瓜、萤火虫灯笼等鲜活意象,串起童年摸鱼、舂米、驱鸟的乡间记忆,将自然风物与人事温情熔铸一炉。文中新旧场景的交织(如柏油路与泥地跳房子、民宿体验与扁担旧痕),既见故乡变迁,更显乡愁在时光中的发酵。语言如诗如画,通感修辞(“蝉蜕像星星的吻痕”)与动态画面(母亲追狗、萤火晃灯)跃然纸上,让思念化作可触碰的岁月肌理。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张红萍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