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乐
郴州市苏仙区金海学校教师
作者简介
刘乐 ,女,1997年8月出生,现任教于郴州市苏仙区金海学校。
创作背景:感念在郴州一方水土孕育下的成长时光,作者成为见证二十多年来郴州日新月异变化的一员。带着梦想,她走出家乡,深造学习,将家乡故事说给异国他乡的师友。携着情义,她回到故土,投身教育,把语文魅力讲给懵懂求知的“新星”。幸自郴江出,行远不忘源。
代表作品
山水为笺,以爱作答
——一位郴州教育者的赤子心书
参赛作者:刘 乐( 郴州市苏仙区金海学校 )
一江春水漫过苏仙岭的晨雾,在飞天山丹霞的褶皱里写下绵延千年的情书。十三年前,我背着行囊走出郴江河畔的青石板巷;五年后,携着三尺讲台前积攒的星辰,远渡归国我又回到这片被南岭群山环抱的土地。当粉笔灰与晨雾在教室的玻璃窗上交织时,我终于读懂了:教育者的使命,就是用生命的热度焐热故土的经纬,在孩子们的眼眸里种下整个郴州的春天。
山水浸润的文明基因
莽山的云海在晨光中苏醒,七十二峰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恍若《徐霞客游记》里走失的某个篇章。我曾带着学生攀上流峰岭顶,看万顷碧叶在风中翻涌成绿色的浪涛。孩子们用地质锤叩击岩层,从震旦纪的叠层石里,听见了文明萌芽的胎动。
东江湖的晨雾带我们走进朦胧与现实交织的奇境。当我们在实验室解析湖水成分,那些被精密数据标注的负氧离子,分明是秦观“郴江幸自绕郴山”的平仄韵律。组织学生开展的"潇湘水脉"家乡文化调查的课题里,舂陵江与便江的支流在图纸上蜿蜒,绘就的不仅是水文图,更是一幅以江河为血脉的乡土基因图谱。
薪火相传的精神图腾
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暖意,始终在德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专题中流淌。当我指着汝城古祠堂门楣上的“耕读传家”,孩子们突然懂得:那些藏在湘南民居天井里的月光,不仅照亮过朱熹讲学的青衫,更浸润着《爱莲说》的精神根系。研学实践活动展开时,我们用3D建模技术复原革命标语,数字化的朱砂红穿越时空,在桂东第一军规广场,点燃了新时代的薪火。
711矿洞里叮当的敲打声,化作劳动课上最生动的乐谱。学生们了解人防工程时,我总想起郴州矿工帽檐下的星光——从桂阳宝山国家矿山公园的多金属矿到临武通天玉,这座“有色金属之乡”的传奇,正在少年们手中锻造成新的时代印记。宜章莽山瑶乡的织锦课上,经纬线交织的不只是斑斓图案,更是一个民族与山水的千年对话。
青春浇筑的山水未来
在资兴流华湾的古民居里,学生们架起测绘仪器。当无人机掠过青砖黛瓦,CAD图纸上的古建筑突然开口说话:那些翘角飞檐的曲线里,藏着与苏仙岭云雾同样的流体力学奥秘。北湖区塔水村的智慧农田中,生物课与地理课在阡陌间相遇——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与二十四节气歌遥相呼应,传统农谚在物联网中焕发新生。
每年毕业季,我都能在志愿填报表上看见动人的选择:立志修复裕后街明清建筑的学生,把湖南大学建筑系填成第一志愿;痴迷矿物标本的少女,将中南大学冶金专业写进人生理想。这些年轻的选择,恰似郴江河的支流,终将汇入家乡建设的澎湃春潮。
暮色中的五盖山国际狩猎场,晚霞把云海染成桃花水母的颜色。站在教学楼顶看着万家灯火次第点亮,我忽然明白:教育何尝不是一场以心为烛的狩猎?我们追逐的不是麋鹿野兔,而是那些即将照亮山野的星光。当粉笔灰飘落在教案里的郴州地图上时,整座林城都成了我们的教科书——这里的每道山脊都是待解的方程,每条溪流都是流动的诗行,而每个孩子,都是我们写给未来的情书。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以诗意笔触勾勒出郴州教育者的赤子情怀。作者以 “山水为笺” 的浪漫意象贯穿全文,将地域文化精髓(莽山云海、东江湖雾、沙洲村红色记忆等)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既展现了郴州山水浸润的文明底蕴,又凸显了教育者以文化人、以爱育人的使命担当。文中 3D 建模复原革命标语、智慧农田里的跨学科教学等细节,更见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教育智慧,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故土的深情与对教育未来的期许。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张红萍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