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276.唐锶滔 |郴州市宜章县第五中学教师
2025-06-03 17:17:59

  唐锶滔

郴州市宜章县第五中学教师

作者简介

唐锶滔,女,2001年11月出生,2022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现任教于宜章县第五中学。

创作背景:作为语文教师,作者始终相信:好的文字不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传递。在教学中,她尤其关注两类学生:留守儿童与“语文学困生”,试图用乡土文化的温暖,为他们打开一扇窗,让语文课堂成为孕育文化认同的摇篮。


代表作品

郴州:山水诗画间的人文长卷

参赛作者:唐锶滔(郴州市宜章县第五中学)

郴州,这座镶嵌在湘南大地的璀璨明珠,以其钟灵毓秀的山水画卷和温暖醇厚的人文风情,编织着让人流连忘返的地域密码。作为一名深耕于此的初中语文教师,我始终相信,这片土地的美不仅在于奇峰秀水的自然馈赠,更在于千年文脉与人间烟火交织的精神底色。

山水秘境中的诗意栖居

苏仙岭:神话与现实的叠影

晨光初现时,苏仙岭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丹青。这座承载着千年传说的仙山,每一块岩石都镌刻着岁月的密码。相传西汉年间,潘氏女在桃花洞诞下苏耽,得白鹿哺乳、白鹤护佑,终成济世仙人。如今,苏仙观的飞檐依旧翘向云端,橘井泉香的故事仍在坊间流传。带着学生登上山顶,俯瞰郴城全景时,总能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神往。那些关于孝道、医术与自然和谐的传说,正如山间潺潺清泉,滋养着新一代的精神世界。

仰天湖草原:南方的呼伦贝尔

驱车向南,海拔1314米的仰天湖草原在云海中舒展画卷。这里是离粤港澳最近的高山草原,万亩草场如绿色绒毯铺展,成群的牛羊在风中漫步,白色风车沿着山脊蜿蜒成诗。记得去年秋日带学生写生,当孩子们第一次见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时,欢呼声惊起了栖息的白鹭。在霍比特城堡前,他们用画笔描绘童话般的世界;在滑草场上,青春的笑声与风声交织。这片草原不仅是自然的课堂,更让孩子们懂得:美,是可以触摸、可以呼吸、可以融入生命的存在。

莽山:绿色基因库的启示

莽山的春天,是杜鹃花海与云海日出的盛宴。乘坐天台山云梯穿越林海,云雾在脚下翻涌,恍若置身仙境。作为“地球同纬度带上的绿色明珠”,这里保存着完整的原始生态系统,鬼子寨的千尺飞瀑如银链垂落,猴王寨的溪流清澈见底。在自然博物馆里,学生们通过化石与标本,触摸到四亿年的地质变迁。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当我看到莽山烙铁头蛇的标本时,突然明白,我们守护的不仅是风景,更是生命的奇迹。”

人间烟火里的温情密码

银饰匠人:指尖上的千年传承

在裕后街的九乐工坊,非遗传承人高聪文的银锤起落间,千年技艺焕发新生。他将高椅岭的丹霞、东江湖的云雾锻造成银镯上的纹样,让传统凤鸟纹与现代珐琅工艺碰撞出火花。记得高师傅自信而骄傲地展示祖辈留下的银锁:“这些老物件里,藏着郴州人的精气神。”如今,他的银饰不仅走进国际展销厅,更通过电商平台让世界看到郴州的文化魅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恰似郴州人既坚守本真又拥抱未来的精神写照。

龙舟竞渡:碧波上的集体心跳

每年端午,翠江的鼓声总会唤醒沉睡的记忆。2024年的飞天山龙舟赛上,九支队伍如蛟龙出海,桨影翻飞间,两岸呐喊声震天动地。当飞天山镇代表队冲过终点时,队员们相拥而泣,岸边的观众自发唱起《郴江百咏》。这种根植于血脉的集体荣誉感,在东江渔村的传承中尤为动人:老船工手把手教年轻人扎龙头、绘龙纹,母亲们为参赛儿子缝制“得胜褂”,连孩童都能说出“划龙船,保平安”的古谚。

市井美食:舌尖上的乡愁记忆

栖凤渡鱼粉的辣香,是郴州人清晨的味觉唤醒剂。在街角老店,老板将新鲜鲢鱼煎至金黄,加入秘制辣椒油熬汤,雪白的米粉在沸水中舒展,一碗下肚,额头微汗,通体舒畅。去年冬天,我带留守儿童小宇去吃鱼粉,老板娘悄悄加了个煎蛋:“读书辛苦,多吃点。”这种不经意的温暖,在烧鸡公的香辣里,在米饺的晶莹中,在油粑子的酥脆间,编织成郴州人特有的温情网络。

文化根脉中的精神守望

古村遗韵:时光深处的文明密码

板梁古村的青石板路上,至今回荡着明清的足音。那些雕梁画栋的老宅,窗棂上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天井里的青苔记录着岁月沧桑。在“接龙亭”下,老人们用方言讲述着家族迁徙的故事;在“镇龙塔”旁,孩子们追逐着飘落的银杏叶。去年重阳节,看见有人在这里为孤寡老人进行温情活动,孩子们对于老人的采访互助,这种场景,让我们看到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在当代鲜活的生命力。

红色基因:信仰铸就的精神丰碑

在沙洲村“半条被子”陈列馆,学生们凝视褪色的棉被,聆听三位女红军的故事。当讲解员说到“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时,不少孩子红了眼眶。这种精神传承,在湘南起义纪念馆的枪炮声中,在711矿的铀矿石前,在中国女排竹棚馆的陈列室里,化作了孩子们笔下的铿锵文字:“我们今天的幸福,是无数先烈用热血浇灌的花朵。”

非遗活态:流动的文化血脉

每年“安仁赶分社”,神农殿前人山人海,草药香与祈福声交织。学生们跟着老药师辨识药材,听传承人讲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在汝城香火龙舞现场,当龙灯在夜空飞舞时,孩子们自发加入舞龙队伍,感受着千年民俗的热烈心跳。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命记忆。

以美育人的生命旅程

作为语文教师,我最想带学生行走在郴州的山水之间,让东江湖的晨雾浸润他们的诗心,让高椅岭的丹霞激发他们的想象,让古村的炊烟唤起他们的乡愁。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美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共鸣、精神的唤醒。课堂上的引导,能够让孩子们在苏仙岭吟诵“橘井泉香”的典故,在仰天湖写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仿写,在银饰工坊设计自己的文创作品时,我相信孩子们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更能够对家乡文化的加深认同与热爱。

郴州的美,是山水与人文的交响,是传统与现代的和弦。愿我们的下一代,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诗意与远方。


作品点评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绘就郴州的“山水人文长卷”,既有文人笔下的诗意,又有教育者眼中的育人价值。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美”,是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共生,是历史传承与当下生活的共振。作为语文教师,若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品味这种“美”,进而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家乡、记录平凡的温暖,便是对“生活即语文”的最好践行。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张红萍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