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依萌
郴州市汝城县第六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何依萌,女,2011年10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汝城县第六中学。
创作背景:作者从小生活在外地,每年都会跟着妈妈不定期回到家乡——郴州汝城,渐渐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以及淳朴的人们。
代表作品
藏在南岭的璀璨明珠
参赛作者:何依萌(郴州市汝城县第六中学)
指导老师:郑菊凤(郴州市汝城县第六中学)
晨露凝结在茫茫雾霭中,随雾气升腾,悬浮于半空的微光里。忽然有朱砂色的朝霞在露台晕染开来,像千百朵红牡丹颤巍巍地绽放。黛色群山挽着连绵起伏的曲线,将郴州拥在臂弯,恍若身披黛甲的士兵守卫着翡翠城池。油锅里滋啦作响的烟火气中,担着竹篓的货郎吆喝声此起彼伏,青瓷碗里雪白的水粉腾起的热气裹着酸辣鲜香。学童靛蓝的书包在巷口划出弧线,脆生生的笑声惊醒了檐角的铜铃。
这座古城的清晨总在泼墨留白处悄然落笔,化作一幅水墨长卷徐徐舒展。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郴州的美在时光流转中愈发动人。
清晨的薄雾如轻纱抚摸着东江湖的湖面,渔民站在点点渔舟撒网的身影在薄雾下混着晨曦若隐若现;鱼儿跳出波光粼粼的湖面,划在半空,活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远山藏匿在水汽之中,宛如一幅天上泼落的水墨丹青。“雾锁东江碧玉流,轻纱漫卷隐渔舟。”小东江以晨雾与渔舟构成的诗意画面而闻名,跟着早晨的步伐,小东江湖弥漫薄雾,渔民一遍一遍上演着撒网的场景,宛如人们幻想中的仙境,美不胜收。
热水温泉有着“华南养生第一泉”的 美誉。1637年,徐霞客在《楚游日记》中记载:“其水温高如沸,不可手触。”他途经热水镇时,发现当地百姓用竹筒引流温泉水烫鸡鸭、煮食物,对这种天然热能的利用感到新奇。更令他惊叹的是,村民将红薯埋入温泉边的热沙中,片刻即熟,这种“温泉焖薯”的吃法至今仍是当地特色。
泉水从千米深的地下岩浆涌出,水质清澈如镜,蒸腾的热气与青翠的竹林形成了一幅温泉诗意画卷。沉浸在暖意融融的泉水之中,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望着幽闭的森林,心在这一刻彻底放松。
汝城不仅有养生润心的温泉,更有体现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在1934年11月的汝城县沙洲村。当时,3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徐解秀。这个故事体现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以及共产党始终为人民的初心。
汝城还有着历史悠久的香火龙文化。香火龙作为起源于唐宋时期、兴盛于明清的独特民俗文化,以稻草、竹篾为骨,遍插特制龙香的工艺堪称匠心独运,每逢元宵佳节,当夜幕降临、火龙腾跃时,数以万计的香火犹如星河倾泻,火龙游弋于田间巷陌的壮观景象不仅承载着驱邪纳福、祈愿五谷丰登的精神寄托,更通过舞龙过程中"烧龙化吉"的仪式凝结着宗族凝聚力和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这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传承,既是对中国古代稻作文化与火龙崇拜的生动诠释,也成为当代乡村振兴中唤醒文化记忆、激活乡土认同的重要载体。
当正午的第一束烈阳照射在书桌上,小鸟鸣叫,忙碌了一上午的人们终于得了空,成群结队的讨论着午餐去处。放学归家的孩子们飞奔进家门,迫不及待的爬上餐桌。
橘色的颜料铺满天空,晚霞从远方的高山落下,深绿与暗橘两种色彩的碰撞,极具视觉冲击力,而这晚霞之下的是耕作晚归的农民,这难道不是这车马水龙的世间,最浓艳、生动的色彩吗?
这座被群山环绕,被众流包围的“林中之城”,实是仙女遗落在人间的绝美壁画。
当我踩在脚下的这片土地,热血直冲心头,虽不及一线城市的发展迅猛,但却有着独特的韵味美,有着自然界最为伟大的发明。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我的家乡,愿你永远美好,顺遂。
作品点评
本文以介绍郴州独特风景东江湖和汝城热水温泉为主,让我们见证了一幅郴州和汝城独有的浪漫画卷,让人身临其境感受景色魅力。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王君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