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熠
郴州市安仁县空(海)军飞行员生源预备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曾熠,男,2010年9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安仁县空(海)军飞行员生源预备学校。品学兼优,积极参与各项比赛,曾多次荣获县级书法奖、“阅读之星”,并在“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市三等奖。
创作背景:笔者自幼生长于郴州,山水浸润的童年赋予他对自然和文化的敏锐感知,此次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故乡郴州山水人文的深切眷恋。
代表作品
烟雨郴山墨 故水载乡愁
参赛作者:曾熠(郴州市安仁县空[海]军飞行员生源预备学校)
指导老师:许琼(郴州市安仁县空[海]军飞行员生源预备学校)
晨雾未散时,苏仙岭总爱披着青纱打盹。山脚下蜿蜒的郴江像条银链子,叮叮咚咚地淌过卵石滩,惊醒了蜷在芦苇丛中的白鹭。幼时随外婆祭江,她总将糯米粒轻轻抛入水中,念叨着“山神护佑”。我学她的样子掷米,却总被郴江的浪花打湿袖口,惹得她笑弯了腰。
巍巍郴山,是天地遗落的翠屏。晨雾初散时,山脊如墨线勾勒,青松蘸着云影,在苏仙岭的肩头写满千年传说。石阶蜿蜒处,徐霞客的草履曾踏过山岚;古寺钟声里,韩愈的残碑仍镌刻着“鸢飞鱼跃”的豁达。少年攀至峰顶,见群峦似匍匐的巨兽,而郴江如银链,将群山轻轻系在时光的腰带上。
粼粼郴水,是岁月流淌的诗行。东江湖畔,渔舟剪碎暮色,桨声荡开一池星子。春潮涨时,水面浮起桃花瓣,恍若屈子行吟时遗落的词章;秋月明处,芦苇低语,似在诉说周敦颐笔下“莲之出淤泥”的孤傲。老船夫说,郴江最懂离愁——当年秦少游贬谪南行,一叶孤舟载不动“郴江幸自绕郴山”的喟叹,却让一江碧水从此浸透了文人的墨香。
悠悠郴情,是血脉深处的烙印。吊脚楼前,瑶家阿妹的银饰叮咚,织锦上的彩线绣着盘王节的篝火;五盖山下,采茶歌飘过梯田,新芽尖上凝着晨露与祖辈的期盼。外婆的米酒坛里,封存着稻花的甜糯;父亲的竹篾筐中,编织着山野的筋骨。少年总爱在雨巷奔跑,青石板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刘禹锡“晴空一鹤”的旧梦,却浇不灭郴城人眉间的暖意。
我总爱踩着露水往半山亭跑。石阶缝里钻出的蕨草沾着前夜的雨,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仿佛能照见百年前迁客骚人题诗的墨痕。崖畔的野山樱开得不管不顾,粉白花瓣落进挑山工的竹篓里,转眼就跟着新采的云雾茶下了山。半山腰卖凉粉的阿嬷总冲我笑,竹篾小篮一递过去,定要填满胭脂色的紫苏杨梅,再淋一勺琥珀般的冰糖桂花,甜气漫开时,连山风都馋得直往篮底钻。
山河无言,却将一城烟火酿成乡愁。郴山的云还在等追风筝的孩子,郴水仍记着赤脚踩浪的姑娘。当高铁穿过青云峰隧道,我忽然看清了——那些藏在莽山雾海里的晨昏,落在便江岩画上的传说,早把乡情酿成了血脉里的酒,愈陈愈烈,醉倒一生。郴山是脊梁,郴水是血脉,而郴情,是游子衣襟上永不褪色的风痕。
作品点评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成功地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与个人记忆融为一体,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愁佳作。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郴山的灵秀与乡愁的深沉,展现了较好的文学功底和对故乡的无限热爱。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王君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