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诗桐
郴州市永兴县马田镇初级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邓诗桐,女,2010年6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永兴县马田镇初级中学。多次荣获“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称号,参加永兴县初三学科竞赛荣获三等奖。
创作背景:作为一名关注家乡变迁的中学生,站在红星煤矿的旧址上,废弃的铁轨与崭新的民宿形成鲜明对比,矸石山上的油茶树花正开得雪白——这幕“旧与新”的碰撞深深触动了我。
代表作品
往昔与新生
参赛作者:邓诗桐(郴州市永兴县马田镇初级中学)
指导老师:马香菊(郴州市永兴县马田镇初级中学)
在湘南广袤大地的怀抱中,永兴县马田镇曾因丰富的煤炭资源而熠熠生辉,红星煤矿便是这片繁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它的故事,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书写着奋斗、变迁与新生的篇章。
回溯往昔,红星煤矿的诞生,为马田镇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从20世纪中期开始,这里机器轰鸣,矿工们怀着炽热的梦想,干劲十足,穿梭于矿井之间。简陋的工棚里,常常传出他们爽朗的笑声与对未来美好憧憬的言语。窄轨铁路上,小火车昼夜不息,将一筐筐煤炭运往远方,不仅点亮了无数家庭的灯火,也为当地工业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那时的马田镇,因煤而兴,街道上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生机蓬勃,红星煤矿成为了小镇经济腾飞的强劲引擎,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马田人的生活与记忆。
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岁月的流逝,过度开采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矸石山堆积如山,曾经清澈的溪流变得浑浊不堪;资源日益枯竭,煤矿的产量逐年下滑,经济效益大不如前。马田镇产业转型迫在眉睫,而红星煤矿也迎来了它的“寒冬”。关停后的红星煤矿,一度沉寂,废弃的厂房、生锈的设备,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但马田镇人民不惧困难,于废墟上探索新生。
曾经被煤灰覆盖的矸石山,在生态修复的努力下重披绿装。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扎根生长,每年花开时节,洁白的花朵如繁星般点缀山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到了丰收季,饱满的油茶果挂满枝头,村民们忙碌采摘,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些油茶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延伸出了茶油加工等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红星煤矿的旧址,也在时代的浪潮中迎来了华丽转身。乐乐陶等创业者看中了这里的潜力,他们流转煤矿的国有土地,结合农旅融合的大趋势,兴建乐陶陶休闲农庄。曾经破旧的砖房被改造成独具特色的民宿,屋内设施齐全,窗外风景如画;废弃的厂房摇身一变,成为了文化展示中心,展示着马田镇的煤炭文化、民俗风情,吸引着游客前来探寻小镇的历史脉络。
每到节假日,农庄里游人如织,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玩耍,大人们则在一旁品尝着当地的美食,感受着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现如今的马田镇,早已告别了单一煤炭经济的时代,形成了集商贸业、现代农业、文旅产业于一体的多元经济发展格局。红星煤矿虽已不再开采煤炭,但它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基础,正以全新的方式,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在时代的变革中,马田镇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勇气,实现了从“黑色”到“绿色”的华丽蝶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而红星煤矿的故事,也将永远铭刻在马田镇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作品点评
本文以永兴县马田镇红星煤矿的兴衰转型为主线,生动展现了中国资源型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作品采用“历史-当下”的双线叙事,通过煤炭经济的衰落与生态产业的崛起形成鲜明对照,并以矸石山变油茶林、矿区变农庄等意象,具象化呈现“两山理论”的实践。全文叙事流畅,细节饱满,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新时代的生机活力兼具纪实价值与文学审美。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王君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