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251.张  琪 | 郴州市桂阳县甘甜中学教师
2025-05-20 15:27:57

 张  琪

郴州市桂阳县甘甜中学教师



作者简介

张琪,女,1996年7月出生,郴州市桂阳县甘甜中学教师。

创作背景:作者的祖辈来自于衡阳的一个小县城,可最终却在郴州桂阳扎下了根。是郴州的山水哺育了她,是此处的温情呵护了她。郴州桂阳是她的第二故乡。离开家乡求学的这四年,无一不思念故土的一切:东塔岭、苏仙岭、湘昆等等。


代表作品

祖父的刨花,落在我的讲台上

参赛作者: 张  琪( 郴州市桂阳县甘甜中学)

指导老师: 龚海兰( 郴州市桂阳县甘甜中学)

祖父的刨花,在桂阳正和乡的老屋里随着西河水飘了整整三十年……

那年从衡阳迁来,祖父带着他的木匠家什,在西河河畔的正和乡落下脚。他常说,正和的杉木比衡阳的更有韧性,就像这里的人,温软中带着倔强。我至今记得老屋后院工棚的景象:晨光穿过木窗棂,照在飞舞的刨花上,祖父佝偻的背影在木屑纷扬中时隐时现。

父亲十六岁那年,祖父用正和的老杉木打了张八仙桌,桌面木纹像极了远处起伏的山岭。也正是因为祖父辛苦打造的这无数张桌椅,才有了进城的机会。后来我们全家搬到了桂阳县城。搬家那天,祖父执意要带走正和屋后的那株野桂树苗,他说:"人要挪活,树要挪死,可总得试试。"

桂阳县城的屋子比乡间热闹许多。祖父在铺子门口种下那株桂树,每年秋天,金黄的桂花落进他的工具箱,木料上都沾了淡淡香气。他给城里人打家具,总爱在暗处雕一朵桂花,说这是正和乡的念想。我常在放学后趴在那些半成品的家具上写作业,看夕阳把木纹染成琥珀色。

当我考上免费师范生时,祖父已经不在了。我依稀记得,他用颤抖的手,将珍藏多年的香樟木做成书箱送给我。箱盖上雕刻着西河的波纹和对面山岭的轮廓,边角处照例是一朵小小的桂花。"教书和做木工一样,"他摩挲着箱面上凹凸的纹路,“都要顺着纹理来”。

在教书的第一天,我带着祖父做的木盒充作粉笔盒。盒底的桂花图案渐渐被粉笔灰覆盖,就像岁月模糊了某些记忆。有个学生在作文里写道:“新来的老师身上有股木头香,让我想起乡下的外公。”我看到时,心中不由一恸,不由自主在评语里画了朵桂花,就像祖父当年刻在家具上的标记。

去年清明,回到村里去给祖父上坟,祖父的坟前杂乱不堪,这可是爱干净的他所不能忍的,因此我们这些小辈认认真真地扫枝除末,这也就是千百年来清明扫墓的意义了。依稀记得祖父在病痛中离世,长辈们遵循他的想法把他送回正和乡下葬,棺木用的是他早年囤积的正和杉木。下葬那天,当年的老邻居们带来了正和的泥土,一把一把洒在棺盖上。如今坟前那株从县城移回来的桂树已经开花,风过时,花瓣像当年工棚里的刨花般纷扬。

现在,我站在教室窗前,望着远处正和方向的群山。粉笔灰在阳光下飞舞,落在摊开的教案上。学生们朗读课文的声音,让我想起祖父刨木头时“沙沙”的声响。书柜里那个香樟木书箱依然散发着淡淡幽香,每当打开它,仿佛就打开了三代人在桂阳的岁月。

从衡阳到正和,从乡间到县城,我们像祖父移植的那株桂树,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西河的水流了千年,带走了旧时光,却带不走木纹里浸润的郴情。祖父的刨子安静地躺在书箱里,偶尔取出来,还能闻到正和杉木与桂阳桂花交织的芬芳——那是迁徙者终成守夜人的故事,也是异乡变故乡的见证。


七律·迁居林邑平阳有感


雁阵辞衡向平阳,郴山郴水启新章。

苏仙岭下云裁锦,东塔门前墨泛香。

竹简千年承古意,昆腔百转绕雕梁。

此心安处即故土,且共清波话岭苍。


作品点评

《祖父的刨花,落在我的讲台上》选材独特,创作思路别出心裁,能巧妙地从独特视角切入主题,作者由“此心安处是故土”的独特视角出发,引出多处郴州独有景物景点。展现出非凡的创意,为文章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七律·迁居林邑平阳有感》这首七律以“迁居”为主线,首联以雁阵南迁起兴,颔联“云裁锦”“墨泛香”虚实相生,暗喻自然风物与人文积淀。颈联“竹简”“昆腔”对举,时空交织中凸显文化传承。尾联化用东坡词意,将地理迁徙升华为精神皈依,物我相融间尽显超然气度,章法严谨,古意盎然。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张红萍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