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徐
长沙市南雅中学初中部学生
作者简介
彭子徐,女,2011年11月生,郴州桂阳人,长沙市南雅中学初中部学生。在2023年郴州市“清风拂万家 廉韵润郴州”家规家训家书家风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在第26届“语文报杯”中学生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铜牌,在“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长沙市征文交流展示中荣获初中组一等奖。
代表作品
湘昆·乡音·乡情
参赛作者:彭子徐(长沙市南雅中学初中部)
“啦,哆啦,哆,哆啦,啦,啦”“好景艳阳天……”爷爷端坐在长板凳上,身子随着弓弦轻轻摆动,陶醉其中。窗外,竹影摇风,画眉百啭千声,山鸣谷应,协和着爷爷拉的二胡,唤醒了我的乡情……
儿提时,每次回老家,老远就能听到爷爷的二胡曲。爷爷常叫上爸爸,带着我,去周边的古戏台看戏。我听不懂戏文,却被古戏台所吸引。端详戏台,古色古香,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间的精致木雕,戏台内顶的穹窿藻井,出神凝望,仿佛戏台已经带着自己穿越了时空。
上小学后,在“湘昆进校园”的活动中,我知道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桂阳昆曲是湘昆的前身,有着“湘南别一枝”的美名,在昆曲的百花园中独具异彩。心泛涟漪,回了老家,我便缠着爷爷,更多地去了解湘昆。
我对昆曲越来越熟悉:原来桂阳昆曲,竟然发源于老家的“升字科班”。湘昆的很多唱腔就来自家乡的方言。“兀的”“老甲”“配成个十五贯”“打不死的程咬金”“心眼比孔明多”。惊呼,“听懂桂阳话,了解半部戏”不是戏说。
在老家桂阳,爷爷辈的老人随口就能数出《桂枝香》《桂殿秋》《月中桂》《折桂令》《桂华浓》等曲牌,随口就能吟出“桂树悬秋香”“桂华秋高洁”“桂阳秋水长沙县”的诗词,乃悟,湘昆有乡音,乡音蕴乡情。
爷爷说,1944年12月24日,日军从衡阳常宁弥罗铺入侵桂阳北乡。时年七十多岁的湘昆艺人彭守禄,带领他的“升字科班”,赶赴桂阳和常宁交界处腊元口,彭守禄登上舞台,亲擂战鼓,唱起了《精忠记》:“出匣龙泉血未干,平生志气斩楼兰。旗影动,角弓弯,犀纹射日剑光寒。”
湘昆乡音激乡情,一段戏文,一声呐喊,同心一曲,同仇敌忾。日寇最终未能踏进老家桂阳莲塘一步。
湘昆蕴乡音,乡音凝乡情。现在老家推出“百座戏台千场戏”的活动。每逢乡下赶圩,圩市都会回响着的湘昆。逢年过节,乡亲们的喜庆日子,会唱响湘昆。湘昆已经融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我们流淌着的文化血脉。
县剧团新排的湘昆剧目《一天太守》,有爸爸填写的唱词。在排演现场,我近距离感受到昆曲的神奇艺术魅力,更领略到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慢时光”乡味。自那以后,爸爸鼓励我用小提琴演奏昆曲曲目。
闲暇时光,爷爷拉二胡,爸爸吹笛子,我的小提琴紧跟着节拍,共同奏响心中的歌。
诗蕴,寻根
参赛作者:彭子徐(长沙市南雅中学初中部)
中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宝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根系。中华儿女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底蕴,源自中华文化的根系根深叶广源远流长。中华儿女从根系中汲取营养,使中华民族独树一帜屹立于世。
我徜徉于中华古诗词,感受其根系的伟大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根是多么的坚韧!
根一直坚守在土地中,朝着自己的目标发力,向下,向上,向左,向右;深扎,扩展,突围,冲破。为了心中的梦想,咬定青山。朝着既定的目标,顶破岩石。看,那山中的树,无论枝干如何挺拔,如果没有根的稳扎,怎能抗击风雨?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根是何其的潜藏!
虽然地面上的草被烧尽,但只要有根在,来年又会欣欣向荣。中华民族挺过了多少至暗时刻,但我们将根系潜藏,深深扎入土壤,不计荣枯得失,在逆境中坚持不懈,暗暗积蓄力量,最终迎来生机。我不由得想起了革命根据地,革命志士虽断头流血,信仰之“根”永葆红旗不倒!
“不与群芳争绝艳,非挂枝头亮眼球”——这根又是如此的低调。
根在土壤中兢兢业业,从来没有想过去和百花争艳,不与百果比香甜。这种不贪浮华不慕虚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正是有了许许多多默默汲取营养输送营养的根,才有了百花的艳、百果的甜啊!这些根,就是千千万万的辛勤耕耘淡泊名利的你我他呀!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这根何等的无私!
“花开的季节,我跟枝叶一样幸福。沉甸甸的果实,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根在土壤里汲取水分和无机盐,为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它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不就是为了花儿更艳果儿更甜吗?我们的老师,默默地把自己汲取的知识,无私地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滋养着学生的成长。中华民族的繁荣昌兴正是因为有这些像根一样的教师、医护人员,武警战士……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这根又是如许的豁达!
看,那青苔,穿不过的顽石,就用苔根把石头包容起来,维系着生命的长青,这是不是一种豁达?
“万物在于根本。”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坚韧,潜藏,低调,无私,豁达……
我徜徉在中华古诗词中,汲取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滋养,陶冶了根心,提升了根力,延绵了根脉。生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何其有幸!
作品点评
《湘昆·乡音·乡情》这篇文章以细腻笔触串联起湘昆、乡音与乡情,充满浓郁的文化韵味与情感温度。作者从童年记忆切入,借古戏台、方言唱腔、抗战往事等场景,勾勒出湘昆的历史底蕴与精神力量,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也有家国情怀的自然流露,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故土文化的深深眷恋,读来亲切动人。
《诗蕴,寻根》以“中华古诗词中的文化根系”为脉,借多首诗词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坚韧、潜藏、低调等精神特质,将根的意象与革命信仰、教师奉献等现实图景巧妙勾连,既具文化厚重感,又富时代生命力,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华文化根脉的认同与自豪,结构精巧,寓理深刻。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 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