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颖淳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
香火龙
参赛作者:罗颖淳(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刘贵雪(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当正月十五的月光洒落在祠堂前,洒落在村户的房檐上,远望祠堂前,一条缀满香火的火龙在蓄势待发—这是我们村独有的香火龙。
在正月十二时,村里一个年老的长辈会召集全村的人来到祠堂前。大家伙来到祠堂前,虽然平常不见面也不聊天,但此时却闹闹哄哄的,各自聊起天来。“滋滋…”老式旧扩音喇叭发出刺耳的响声,“大家静静,”是那位长辈在说话,“今天把大家叫到这儿来,是因为有要事要讲,这几天要把龙给做好……”后面大家伙也都没听了,年年亦是如此。
香火龙,是由稻草和香共同制造的。用稻草编织龙的整体,香火成束插在稻草缝中。大伙们有的搬张长凳坐在一起编龙,有的坐在地上的草堆编,还有的不会编便到处走走,聊聊天打打杂。我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手搭着肩,连成一排,游走在各个角落,大人们打趣我们是条调皮的龙;我们还喜欢将稻草全堆在一起,用力往上跳,脸虽然有点刺挠,但也毫不在意,继续蹦蹦跳跳。龙做好当然需要舞,所以长辈们会让家中有力的人去帮忙舞龙,不管老人还是小孩;旁边还有练习打鼓的,鼓声铿锵有力,像是预兆今年舞龙定圆满,今年是个好年头。大家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时间从稻草的摩擦声中穿过,从粗糙的指缝间溜走,从笑纹的褶皱上划过,从落幕的夕阳里跨过……香火龙在落日余晖下显得格外壮观,仿佛在人声中缓缓苏醒。
正月十五闹元宵。大家伙把香火龙一齐搬出来,摆好位置。到了傍晚时分,月亮徐徐升空。家家户户都把大门敞开来迎龙。时辰已到,大家伙会拿上几根红色的火烛点龙身上的香,香气萦绕在鼻尖,充满了整个祠堂。当龙身上的香火点亮所有,就要开始舞龙啦!人随龙走,龙随路摆。每经过一户人家,都会响起红爆竹的声响,一连接着一连。天空上会绽放烟花,璀璨夺目;我会和家人们一起放孔明灯许愿,祈祷新的一年一切顺利平安。皎洁明亮的月光,载满美好愿望的孔明灯,烂漫华丽的烟花,响声连连的红爆竹,其乐融融的人们,金光灿灿的香火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
当舞龙结束后,我们会将其身上的香火取下插在门前,以表达对龙的敬仰和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与祝愿。
元宵节圆满落幕。我曾在做龙的时候问过村里的长辈,为什么要做香火龙,有什么意义吗?他讲:“这条龙是祖上留下来的传统,编这条龙,就是图一个吉利热闹,平常家家户户都忙,用此事难得能凑一块儿。这条龙把大家的心拢一块,编龙就像是编日子,龙好了,日子也跟着好起来了!”
我想,香火龙就像是一根无形的线,把大家悄悄串起来。它让忙着工作的大人围在一块,让烦着学习的小孩轻松玩耍,让稻草盖住了冰冷的屏幕,让击鼓声冲破了隔阂。当千只香火点燃的那一刻,燃烧着的不仅是星火,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香火龙,一条让人感到幸福的龙。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如诗如画,勾勒出独具韵味的乡村元宵图景。作者以细腻笔触串联起香火龙制作到舞动的全程,从稻草与香火交织的质朴工艺,到月光下烟火与孔明灯共舞的璀璨场景,处处洋溢着传统民俗的温度。文中“龙把心拢一块”的点题之笔,既道破民俗凝聚人心的内核,又以“无形的线”的精妙比喻,让香火龙成为情感联结与美好期许的象征。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乡土文化的眷恋,读来暖心动人。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