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雅玲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
何为乡情
参赛作者:邹雅玲(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巫细华(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异乡的游子啊,你有尝试过在他乡寻找一份属于家乡的熟悉吗?当浓厚的乡情愁绪涌上心头,我在光阴褶皱里寻觅这乡情的秘密——乡情是檐角垂落的炊烟,是青石板上凝固的晨露,是深夜里忽然响起的童谣。它总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用记忆的银针刺痛游子的神经。
2017年的谷雨,我在老家河边摔碎了祖母的银镯。春汛初涨的河水裹着桃花奔涌,水面浮沉着妇女们捣衣的絮语。年幼的我赤脚踩在鹅卵石上,学着浣纱姑娘转腕扬波的姿势,却让传了三代的绞丝银镯化作流星,坠入河底青苔。七十岁的祖母提着竹篮追到渡口,最终只是用生茧的手掌包住我发颤的指尖:“镯子认主,该走的总要走。”如今每次归乡,总见她在暮色里对着河水梳头,银簪与白发一同沉入粼粼波光,仿佛在打捞某个沉没的约定。那一刻,我似乎想象到无数次离家后祖母孤单寂寞的模样,那双沧桑的双眼必是蓄满了泪水。我窥见乡情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若亲人思念,定要常回家看看。
记忆里最鲜活的印记永远藏在麦秸垛里。十一岁那年的蝉鸣特别黏稠,我躺在金黄的草垛上,看瓢虫织就朱红的网。追着蹁跹起舞的蝴蝶奔跑时,我的新鞋陷进新翻的泥土,生生将笔直的田埂踏成曲线。暮归的老牛撞见我的窘态,湿漉漉的鼻息里竟带着三分笑意,我至今难忘。求学以来我走过无数街巷与台阶,唯有水稻的清香始终在记忆里发酵,提醒我曾那样放肆地丈量过大地。原来乡情是回忆童年几件趣事,依旧能乐笑开怀。
我依稀记得井台边的蒲公英教会我最初的离别。雨后我蹲在家门口长满青苔的井栏边,将蒲公英的绒球吹向远方。太爷爷摇着蒲扇说:“飘走的都是想家的魂。”当时不解其意,直到长大后在异乡房屋的阳台上,看见自远处飘来的蒲公英绒球,正颤巍巍地落在我所养的绿萝上。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范仲淹羁旅他乡时“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刻骨乡愁。
当我用城市霓虹烫平乡音的褶皱时,突然读懂林清玄的那句“每次从不可知的旅途归航,都有辉煌的灯火,在黑夜中等待着我们”。每次离家是为了更好地开始,当我们彷徨、忧虑、无助时,想想远方的家中那一抹为自己点亮的暖黄,便会豁然开朗。
所以,乡情从来不是褪色的旧照,而是深埋地底的根脉,在某个春夜突然顶破混凝土,让钢筋森林里长出柔软的月光。
作品点评
文章以细腻笔触勾勒乡情,构思精巧。借银镯失落、麦垛嬉戏、蒲公英飘散等生活片段,将乡情具象化为亲情牵挂、童年记忆与生命感悟。语言优美灵动,“记忆的银针刺痛游子的神经”等比喻新颖贴切,古诗与名人名言的引用增添文化底蕴。结尾“根脉顶破混凝土”的意象,既展现乡情的坚韧生命力,又升华主题,使文章充满诗意与温情,引发读者对乡情的深切共鸣。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