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时的苏仙岭还浸在黛青色里,“前夹肉包”早餐店的蒸笼已腾起第一缕白雾。店主刘帅帅用袖口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将刚出笼的青椒肉包码得整整齐齐,面皮上的褶子像绽放的花——这是她和丈夫每天要重复N次的手工“雕塑”。
“每天三点和面,五点开蒸,得赶在学生们上学前备好。”刘帅帅边说边麻利地将饺子皮掐好,案板上的面粉簌簌落下,在她泛红的指关节上覆了层霜。十几平方米的空间,丈夫在一旁火热地摊着酱香饼,蒸笼里已包好的饺子已列队待命:手工擀面皮,自调的前夹肉肉馅儿饱含汁水,却没有厚重的油腻味,伴着小葱,有着自然的肉香和清甜。这些凌晨劳作的作品,即将成为附近学校学生书包侧袋里的温暖,登山老人手中的能量。
7点的晨光斜照进店时,这里正上演着“包子交响曲”:蒸笼揭盖的“噗嗤”声、扫码支付的到账提示、环卫工李阿姨熟悉的招呼——“老规矩,两个馒头、一杯豆浆”。四年来,印着“劳动最光荣”环卫工人免费领取早餐的字样始终映在柜台显眼处,每天刘帅帅都会特意多蒸几十个面点。“我们起早贪黑,知道饿肚子的滋味,想为同样早起劳动的环卫工人提供帮助,但是他们经常偷偷地把钱塞在收银盒里。”她说着把豆浆塞给一位环卫工人,对方手心的老茧蹭过她同样粗糙的手指。
新放进去的包子在蒸笼里悄悄膨胀,刘帅帅谈起生活的账本:“每天用掉几十上百斤面粉,卖掉几百个的包子,日复一日,但最赚的是孩子们喊‘阿姨我还要前夹肉包’的笑脸。”她展示手机里存着的照片:晨雾中排队的学生,环卫工人在店门口小凳上吃包子的剪影,还有丈夫靠在面粉袋上打盹的侧脸——这些瞬间被她小心收藏,像对待每个包子完美的褶子。
空当间隙,当记者问及劳动节愿望,正在收拾清空的蒸笼的夫妻俩相视一笑:“希望面发得更好,更多人喜欢吃我们的包子。”笼屉升腾的雾气中,这句话轻得像一声叹息,却重重落在每个晨光熹微的清晨里。此刻,第一缕阳光正爬上“前夹肉包”的招牌,照亮了价目表下方那行大字:“劳动最光荣”。
【劳动者档案】
日销几百个包子,四年送出几千份爱心早餐,收获了无数张顾客满意的笑脸。日出前的星光、掌心的老茧加上街坊眼里的暖,这升腾的热气里飘散的不仅是肉包子的香,更是劳动者用心捂热的烟火里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