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茂琳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
郴心如意
参赛作者:雷茂琳(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刘贵雪(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翻开地图,郴州像一枚碧玉坠在湘南的衣襟上。这里没有黄鹤楼的诗名远扬,也不似张家界的名扬四海,但秦观笔下“郴江幸自绕郴山”的叹息、韩愈“山红涧碧纷烂漫”的惊叹,都曾在时光里为它镀上温润的光泽。如今的它依然静默如画,用青山作骨,碧水为魂,将人间烟火酿成最绵长的诗意。
我想,莽山是四季不褪色的画卷,春夏秋冬各有风光。春天来时,整座山都盖着深浅不一的绿毯子,野樱花像撒在毯子上的白糖粒。夏天的瀑布最招人喜欢,白花花的水流从半山腰跳下来,溅起的水雾能沾湿游人的衣角。秋天的云海最有意思,一团团白棉花把山峰藏起来,只露出几个尖尖的山头。冬天最神奇,冰晶给每根树枝都镶了银边,我不禁想,会不会连小松鼠都变成了毛茸茸的雪球呢?
我想,东江湖是早晚变脸的孩子,晴雨晨昏不同模样。拂晓时分,晨雾从湖面升起,轻柔地覆住岛屿与渔船,远处小东江的水面泛着幽蓝的光。正午阳光直射时,湖水忽然变得通透,能望见十几米深的水草随暗流起舞,银鱼群穿梭如流星划过夜空。最妙的是雨后初晴,湖面浮着一层薄纱似的水汽,岸边的一切仿佛都成了晕染在宣纸上的水墨画。渔人撒网的瞬间,惊起的水珠在空中连成弧线,好似要把整片湖光山色都收进了网中。
或许,郴州的烟火气是鱼粉煮沸的生活。清晨的鱼粉店永远蒸腾着热气,老板娘麻利地烫好雪白的米粉,浇一勺用鲢鱼骨熬了整夜的浓汤,再淋上栖凤渡特产的鲜红辣椒油。穿校服的学生、赶早班的工人、晨练归来的老人挤在油腻的木桌前,吸溜米粉的声响和谈笑声撞得叮当响。夜市亮起灯时,烤鱼摊的铁盘滋滋冒着油花,糖油粑粑在铁锅里滚成金团,挑着担子的阿婆掀开棉布,露出一碗碗颤巍巍的冰凉粉。这些滚烫的、甜辣的、清凉的滋味,和北湖的荷香、南塔的晚钟一起,织成了郴州人最踏实的日子。
又或许,郴州的安心是街巷绵长的温情。苏仙岭的松涛声陪着老人打太极,北湖的荷花看着孩子学骑车,裕后街的青石板记着代代人的脚步声。菜市场里总能听见熟人间的问候,公交车上常有让座的微笑,连修自行车的老伯都会给学生的车胎多打两下气。在这里,山是永远的背景,水是流动的邻居,人和人之间隔着不过一碗鱼粉的距离。
当外地人说起郴州,总要提到“林中之城”的美誉。可生活在这里的人知道,真正的好光景不仅仅只存在相机里的一刹那,更在清晨的米粉汤中,在正午的蝉鸣声里,在傍晚收衣服时沾上的桂花香。那些不慌不忙的山水,那些有滋有味的日子,把“郴心如意”四个字,悄悄写进了每个人的生活,在这片被山水亲吻的土地上长成的人,心早就烙下了最踏实的归处。
作品点评
该作品以“郴心如意”为魂,巧妙将地域特色与人文情怀相融合。文章结构清晰,以山、水、食、情四部分展开,四季晨昏的时序铺陈与排比句式形成明快节奏。语言质朴却充满生活肌理:把雾凇比作“树枝银边”,用“鱼粉热气丈量人情距离”,既有童真视角又不失地域烟火气。最难得的是于平凡处见深意——菜场赠葱、公交让座等细节,让“安心”二字落地生根。全文未用华丽辞藻堆砌,却让乡愁化作可触可感的晨雾与米香,契合初中生真挚自然的表达特点,是一篇有温度、有根脉的乡土文化佳作。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