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姝瑶
郴州市苏雅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何姝瑶,女,2011年3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苏雅中学。曾获《放学后》杂志第一届、第二届征文活动“金牌小作家”,《放学后》杂志阅读打卡活动“阅读英才”等荣誉。
创作背景:本文以郴州东江湖为背景,源自对家乡山水的深度观察与情感积淀,希望大家都能发现郴州的美。
代表作品
雾浸东江:一湖烟水织郴情
参赛作者:何姝瑶(郴州市苏雅中学)
指导老师:陈 慧 (郴州市苏雅中学)
雾是东江未干的墨,山是大地叠起的笺。当第一缕晨光洇开江面的青灰,整个郴州便在水墨画卷中舒展腰肢——这是属于东江湖的晨曲,也是刻在郴州人基因里的平仄韵脚。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郴州,这座湘南小城,因山水而灵动,因情怀而悠远。而东江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郴州大地之上,散发着无尽的魅力。
晨雾还未散尽时,我沿着青石板路往江边走。郴州的清晨总带着露水的清冽,街角包子铺的蒸笼刚揭开,白雾便与江面的水汽融作一团。远远望见东江湖方向升腾着若有若无的蓝烟,像是谁把天边的云絮揉碎了撒在水面。
渡口停着几艘乌篷船,船头垂着湿漉漉的渔网。穿蓑衣的老汉正蹲在船尾生炉子,铜壶里煮着新采的明前茶。见我驻足张望,他摘下斗笠露出古铜色的笑脸:“姑娘要搭船看雾?”话音未落,船桨已轻轻点开水面,惊起两三只白鹭。
船行至江心,雾霭忽然浓稠如牛乳。老汉却不急着划桨,任小船在雾中打转。他解开腰间竹筒抿了口米酒,絮絮说起年轻时在莽山伐木的旧事。话音与桨声交错间,对岸山影渐次浮现,恍若水墨在宣纸上晕开。最奇的是那雾竟真如传闻般泛着幽蓝,原是水中藻类将晨曦折射成了流动的琉璃。
忽然传来清越的吆喝声,另一艘渔船破雾而出。船头立着红衣渔娘,手腕翻转间渔网撒作满月。银鳞翻飞时,她脖颈间的银项圈叮咚作响,惊碎了江面的雾气。“这是我家幺妹。”老汉笑着往那边抛了条活鱼,鱼尾甩出的水珠在朝阳里化作七彩光晕。
远处的山峦在雾霭中若隐若现,仿佛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湖面上,偶尔有几叶扁舟缓缓驶过,船桨划破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打破了这份宁静,却又给这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随着太阳渐渐升高,雾气慢慢散去。东江湖的美景也完全展现在眼前。
午后随船靠岸,码头上挤满卖鲜鱼的妇人。戴蓝布头巾的大婶硬塞给我一包火焙鱼:“拿回去煮汤,比你们城里味精鲜。”她粗糙的手掌纹路里还嵌着银鳞,说话时眼角的皱纹像极了东江湖的涟漪。
暮色四合时,整条江面燃起碎金。渔娘们收拾着晾晒的渔网,把晚霞织进密匝匝的网眼。远处传来悠长的山歌调子,几个老船工在石阶上抽旱烟,烟圈袅袅升起,与江雾缠绵成朦胧的纱帐。
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山尖,江雾化作细密的水珠,沾在我的衣襟上。此刻的东江湖,是一幅未干的水墨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更是郴州人心中永远的温柔乡。那些在雾中穿梭的渔舟,那些在江边生活的人们,正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将这片山水的故事,写成永不褪色的长卷。
作品点评
文章以“雾”为线,串起东江湖的晨昏光影与人间烟火。晨雾中的水墨行舟、午阳下的渔市温情、暮霭里的渔歌晚唱,皆具画面质感。渔娘的银项圈、大婶的火焙鱼,细节里藏着郴州的地域温度。语言如雾般绵柔,又似江水般灵动,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融于一湖烟水,读来令人沉醉于郴州的山水诗画中。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王君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