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澳
郴州市宜章县湘南红军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李澳,男,2012年9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宜章县湘南红军学校。 他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热爱文学、写作,写的文章多次获得老师的表扬和鼓励。
创作背景:以老家过年时做“糖果仔”的年俗为背景,结合童年的记忆,家人们围坐一堂,谈笑风生,那份团聚的温馨和幸福,是任何现代化的娱乐都无法替代的。
代表作品
忆年味“糖果仔”
参赛作者:李 澳(郴州市宜章县湘南红军学校)
指导老师:许通英(郴州市宜章县湘南红军学校)
老家宜章笆篱镇及周边几个乡镇,有项年俗——做“糖果仔”。“糖果仔”字面上虽以“糖果”为主,但最主要原材料是大米,在做的过程或最后会加些砂糖、白糖。每到过年前半个月左右,家家户户就张罗着称米、打粉、和粉、打团、切条……大人小孩齐上阵,热闹非凡。
做“糖果仔”是一直传承下来的年俗。我也曾好奇地问过家里长辈、村里老者,这习俗流传下来有多少年了,是否像贴春联、放鞭炮这样的年俗一样,有特别的寓意或典故在里面。他们给我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传了多久了,也不知道有没有寓意或典故,只知道到了过年就要做‘糖果仔’,跟杀年猪一样,都是过年必须要做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不再纠结它有什么寓意或典故了,到了时候就跟着家人一起做,一起品尝,我想这就是一种传承吧。
做“糖果仔”工序不复杂,把粉和成团状后,切成条,再切成大小相近的粒状,然后下入油锅,炸至金黄起浮,便起锅、冷火。预算充足的家庭,还会提前准备些白糖,把白糖溶化后跟之前煮好的糖果仔一起翻炒,外面就覆盖了一层白色薄糖,我们把这道工序称之为“上糖”。
糖果仔口感脆硬,回味十足。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于物质丰裕的年代,过年期间每到一户各式各样的水果、零食都有充足的供应,但对家里或亲戚桌上摆放的“糖果仔”我们还是会“光顾”。每到一户亲戚家,都会品尝几颗“糖果仔”,然后跟大家一起评论下这家人今年的“糖果仔”成色如何,比如“煮烧(老)了”“不太松(脆)”等等,俨然每个人都是品评“糖果仔”的专家。
现如今,过年做“糖果仔”的家庭越来越少。人们变得越来越忙,时间越来越紧,多数人要到除夕前一两天才能停下手中的工作,没时间做。其次,市面上有现成的“糖果仔”卖,且外形均匀、口感松脆,口味多,芝麻味的、白糖味的、原味的,大家都觉得直接买更省时省事。
我每年都期望家里能做“糖果仔”,我喜欢糖果仔做得脆硬些、喜欢跟家人围在一起切条,喜欢做糖果仔时左邻右舍过来指点、喜欢糖果仔起锅后招呼亲朋好友过来品尝、喜欢年后临走时家人把糖果仔成袋装好,放入我的背包。我想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年味。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以“糖果仔”为中心展开,开头点明了主题,内容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写出了自己对年味的感悟。糖果仔,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年味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 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