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35.​杨瑾萱 | 郴州市苏雅中学学生
2025-04-30 08:18:41

杨瑾萱

郴州市苏雅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杨瑾萱,女,2011年2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苏雅中学。本人从小喜爱阅读和写作,曾获评《放学后》杂志第一届征文活动银牌小作家,在2024年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中获“奋进青年”的称号。 

创作背景:本文以711矿为背景,用诗意语言和故事带领读者走进红色郴州。

代表作品

惊天动地铀火不熄

隐姓埋名铸就重器


参赛作者:杨瑾萱(郴州市苏雅中学)

指导老师:骆秋菊(郴州市苏雅中学)


在湘南大地的怀抱中,郴州711矿小镇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共和国核工业的荣光与梦想。这里曾被保密几十年,这里曾经开采出的铀矿石,最终化作开在罗布泊上那朵震撼世界的绚丽“白花”,铸就了捍卫和平安全的国之重器,挺直了被帝国主义技术封锁中国的腰杆。

岁月流转,古老的矿坑或许沉寂,但那团"铀"火却从未熄灭,它已转化为一种精神能量,在新时代继续燃烧,照亮着民族复兴的征程。在这里,我们读懂了什么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什么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711矿的辉煌历史,是一部浓缩的爱国史诗。1958年,第一批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从五湖四海汇聚到这个荒僻的山沟。他们住的是茅草房,喝的是山涧水,采矿设备的落后,国际技术的封锁……但却在最短时间内建起了我国第一个大型铀矿基地。

之前受记者采访的老矿工回忆道:“那时我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一天,骨头都是软的,但没人叫苦。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挖的不是石头,而是国家的脊梁!”在最艰苦的岁月里,矿工们饿着肚子下井,在黑漆漆的矿洞中用铁镐和炸药在坚硬的花岗岩中开凿出新中国核武器的矿道。正是这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让中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枚“争气弹”。

造原子弹,美国用了六年,苏联用了四年,法国用了八年,而中国只用了两年在这片完全空白的未知领域上拼出了一条自己的血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这团永不熄灭的"铀"火,将继续温暖我们的心灵,点燃我们的斗志,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当如铀元素般稳定持久,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恒久流淌。‌

如今,漫步在711矿小镇的小径上,仍能感受到那股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社区志愿者在向游客讲述辛酸往事,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纪念馆里,泛黄的照片和粗糙的工具默默诉说着那段激情岁月;雪白的“核工业精神”的标语在街巷的红砖墙间格外醒目,如同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更令人动容的是,许多年轻后代选择留在家乡发展,将父辈的奉献精神转化为建设美丽家园的实际行动。他们发展红色旅游,保护工业遗产,创新绿色产业,翻新和修复以前的铀矿工作区,让老矿区焕发新活力。这种对历史的传承与对未来的开拓,正是"铀"火精神的当代诠释——既不忘来时的路,更坚定前行的方向。

如今,711矿小镇已经不再是充满机器轰鸣和忙碌身影的矿区,但它所展现的精神永远不会被我们遗忘。那股爱国的力量如同铀矿的放射性一样,持续不断地散发着影响力。这股“铀”火,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爱国精神。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学习和工作,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711矿望向更广阔的华夏大地,这种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它体现在航天工程师为“嫦娥”奔月熬红的双眼里,体现在扶贫干部走遍山村的脚印中,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为美好生活奋斗的身影上。正如铀元素具有持久的放射性,爱国精神也具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从“两弹一星”精神到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内核始终如一——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用无私奉献书写人生华章。711矿的故事提醒我们,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能成为民族复兴大厦的一块砖石。

站在矿山遗址公园远眺,夕阳为废弃的井架镶上金边。这座小镇就像一块特殊的"铀矿石",持续释放着精神能量。它告诉我们:爱国不仅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更是平凡岁月的执着坚守;不仅是轰轰烈烈的牺牲奉献,更是代代相传的薪火不息。当新时代的号角吹响,711矿的故事依然在提醒我们:个人价值永远在与祖国同频共振中闪光。这簇永不熄灭的"铀"火,照亮着每个中国人心中最炽热的情感——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



作品点评

本文以郴州711矿为精神坐标,勾勒出一部浓缩的核工业史诗。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将矿洞铁镐与罗布泊蘑菇云勾连,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与新时代的红色旅游、工匠精神串联。文中老矿工的质朴话语与当代青年的创业实践形成精神共振,铀矿的物理放射性与爱国情怀的精神传承构成精妙隐喻。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王君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