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夕丁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
郴州三章:山骨、水魄与少年情
参赛作者:周夕丁(华中科技大学)
指导老师:雷 琼(郴州市第一中学)
郴州这座城,似存在图书馆里的古籍:山是筋骨,水是血脉,情是字句间游走的批注。当暮色漫过华中科技大学的醉晚亭,身穿华中科技大学附中的高中生与我擦肩而过,已经离开郴州步入大学的我,总会回想起书页间夹着的祈福红绸,坐车掠过的湖岸灯火,以及毕业照上永远明媚的眉眼。此刻摊开记忆的长卷,且以山为序,水为跋,情作注脚,写一写这座城的骨骼与体温。
郴山:苏仙岭的云阶与少年志
在郴州城北,苏仙岭如一轴青绿长卷舒展千年。每年仲夏时节,山间草木繁茂,登山古道上总跃动着校服的蓝与白——那是高三的我们,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一步步攀登。我们用这样的脚步,去切身感受路途的艰辛,去丈量通往山顶的距离,就如同在高三的学习征程中,用不懈的努力去衡量与梦想的差距,用坚持和毅力诠释对未来的信念。我们抚摸岩壁上的岁月纹路,在三绝碑前驻足细品秦少游的隽永词章。那些系在古树枝桠间的绸带,早已褪成素白,却始终飘荡着前人对后学的殷殷期许。当山风掠过观景台的栏杆,我们忽然懂得:真正的登临从不在云端,而在脚下延展的每一寸坚持。
郴水:北湖的烟火与光阴诗
若说苏仙岭是镌刻理想的石碑,北湖便是浸润我记忆的砚台。晚自习放学的铃声中,流动小吃摊的暖光在柏油路上连成一片,鱼粉的热气与淀粉肠的焦香编织成青春特有的味道。那几年我每每经过北湖湖畔,看倒映在北湖水面的夜市灯光,听漫过北湖波心的热闹人声,闻缠住北湖夜风的食物香气,都幻想着等高考完,我的夜生活也要这么精彩。如今真能在夜市晃到凌晨,却发现最难忘的烟火气,还是那年湖边的路灯下——刚放晚自习的我攥着烤肠跑回车上,老爷爷的糖油粑粑烫得左手换右手,而妈妈车里永远放着我最爱的歌单。原来所谓人间烟火,不过是熟悉的市声里,永远住着十七岁的晚风。
郴情:一中的年轮与橘井香
郴州一中的橘井,三年间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教室后排窗框裁下晚霞的碎片,总在练习册上投下玫瑰金的光斑;操场边的香樟见证过多少秘密——跑操松掉的鞋带、月考失利的泪水、球赛胜利的欢呼。那些共享的焦虑与期待,让素白校服染上了同一种温度,如同越过重重山岗的清风,吹进我的心里。毕业后回望,才发现镌刻在光荣榜上的名字终会褪色,但黑板上簌簌掉落的粉笔灰,走廊此起彼伏的解题争论,课桌里偷偷传阅的小说折页,才是永不谢幕的青春剧场。
郴州的魂,在苏仙岭的云雾里修行,在北湖的涟漪中苏醒,在一中的钟声里生长。若你问何为故乡?或许是登山时衣角沾的晨露,是咬下第一口糖油粑粑的甜,是毕业照上那句未说出口的“再见”。郴州,是水墨画里走出的城。它的笔触,是福地的青、烟火的金、与青春的红,层层叠染,终成游子心底永不褪色的长卷。
作品点评
文章以“山骨、水魄与少年情”为脉络,将郴州的山水人文与青春记忆巧妙交融。以苏仙岭喻求学之志,北湖载烟火温情,一中橘井寄同窗情谊,意象优美且富有诗意。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独特的城市印记与少年心绪,时空交错间,故乡的眷恋与青春的怅惘跃然纸上,画面感与感染力兼具,情感真挚动人,展现出郴州这座城独特的韵味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