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31.王利艳 |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
2025-04-28 15:35:48


王利艳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王利艳,女,2007年8月出生,现就读于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创作背景:作者自幼便痴迷于文字构建的奇幻世界,家中那满满一书架的经典文学作品,是她童年最好的伙伴。这些书籍如同点点繁星,照亮她对文学的热爱之路。学校丰富的语文课程与写作活动,也为她提供了肥沃的创作土壤。每次的作文课,都是她尽情挥洒思绪的舞台;征文比赛的参与,更让她在与同学们的切磋中,不断打磨写作技巧。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学会了如何用细腻笔触描绘生活,用巧妙构思讲述故事。


代表作品

寻访郴州书

参赛作者:王利艳(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黄   婧(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郴”字在字典里安静地躺着,像一枚被岁月摩挲的印章。这个由“林”与“邑”组成的汉字,在南岭北麓的褶皱里生长出了独特的年轮。当我站在苏仙岭的观景台上,看郴江如一匹绿缎子在晨光中舒展,忽然明白,所谓寻访,不是寻找某个具体的坐标,而是让沉睡的文明在年轻的血脉里重新苏醒。

时光褶皱里的文脉香

有着悠久历史的郴州这座城市于时光长河里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从古老的农耕文明延续至如今的现代都市的郴州,其文化脉络从未间断。你能在郴州的古村落中感受到那种岁月沉淀与历史厚重的韵味,宛如历经沧桑老人的板梁古村在静静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古村中的建筑风格独特,皆为清一色的青砖青瓦,且有着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特色。幽深的古巷里,那经岁月磨砺的石板路变得光滑。走在古巷中的感觉宛如穿越时空而回到那个古老年代般。

古村中的祠堂乃家族文化之象征。祠堂里那些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的木雕、石雕、砖雕,每一处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这里能感受到的是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的力量。郴州这座城市的光彩,除了有古村落添彩之外,也得益于其历史名人。被贬到郴州的是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在郴州的日子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首《踏莎行・郴州旅舍》,将他在郴州的孤寂与愁苦尽皆道出,使得郴州之名随着其诗词流传千古。

水墨丹青里的山水魂

雾漫小东江的清晨,渔夫的竹筏划破那如镜面般的水面,惊起白鹭使其掠过青瓦白墙,在这帧流动着的如画卷般的情境里,藏着郴州人对山水诗意的解构。飞天山那暮色中燃烧着的赤壁丹霞,宛如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里的泼墨大写意般模样。

郴州的山水总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犹记得踏入莽山那第一次,仿若进入了一个原始且神秘、有着仙境之感的地方。山峦连绵起伏且云雾缭绕其间之景宛如轻纱漫舞般如梦如幻。云雾中时隐时现的山峰恰似娇羞少女用薄纱遮住绝世容颜的模样那般。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山林间所形成的斑驳光影,为这片绿色的海洋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片由大自然赋予人类宝贵财富的山水,凭借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的同时,激发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青春笔锋下的新城记

新时代浪潮里的郴州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工业园区内呈现出机器轰鸣的一片繁忙景象。在蓬勃发展着的教育事业下那书声琅琅的校园之中,孩子们尽情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北湖商圈的繁华热闹、人来人往,商场里的琳琅满目、各种商品应有尽有,以及一应俱全的电影院、餐厅、咖啡馆等娱乐休闲场所,共同构成着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情形。北湖公园夜晚灯光璀璨之中音乐喷泉随音乐节奏翩翩起舞的如梦如幻般景象。在这里进行着散步、健身、娱乐等活动的市民们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以开放姿态的郴州,正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有幸见证郴州的发展与变迁。在这场寻访郴州的旅程中,于发现郴州之美之余,更激发起那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此刻暮色四合之时登上那回龙山巅,那如星辰坠落般的万家灯火处的脚下,不时有向着高铁站方向划过的光的轨迹。此刻终于明白,郴州的文化并非存于故纸堆里,乃是寓于少年手中的剪纸、创客敲打的代码以及每个人对这片土地滚烫的热爱。所谓文化传承并非如复刻标本一样,而是以青春为笔、蘸取山水灵气,于新时代卷轴之上续写那永恒诗行的一种传承。


从郴江之畔走来:一位大学生的深情与信念

参赛作者:王利艳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黄 婧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我从郴江之畔走来,带着清晨的薄雾与夜晚的星河,也藏着一份深埋心底的深情与信念。

我的童年,是在郴州的山水间度过的。夏天的郴江边杨柳垂条,知了声声,母亲常在晚饭后牵着我去散步,给我讲“林邑”的山多林密,风土人情。那时候,我常坐在岸边看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顺着水波的变化幻想着“郴江到底流向了哪里?”母亲总说,郴州的山是有灵性的。云雾缭绕的苏仙岭是“仙人曾住之地”,仰天湖夏日的风能吹散所有烦恼,但我独偏爱泛舟于东江湖上。那是一种被大自然包裹的安静,青山倒映在碧波之中,只剩我与湖水之间心照不宣的对话。于当时的我而言,郴州的每一处风景或许并未引起太多惊叹,但如今回想才知,那便是我灵魂的底色。那时候,外婆总爱拿着泛黄的本子坐在门前摇椅上,读几句她抄下来的古词,“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幼时我懵懂不解,只当是哄我入眠的催眠曲。可如今每每看见那熟悉的“郴”字,心里就像被轻轻一触,那些关于家乡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

原来,记忆深处那些零碎的话语,是郴州文化的血脉,亦是我一生的乡愁。

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我跟着父母一同离开了郴州,看着熟悉的山影一点点模糊,心里泛起一种说不清的空落感。为高考而战的生活充实且忙碌,可无数次深夜自习时,我总会想起郴江的夜色,东江湖的水汽,还有老街巷鲜辣的鱼粉味儿。有人说,乡愁是一种模糊的情绪。但对我来说,乡愁具体得很。它是火车站久别重逢的拥抱,是外婆家里那碗放了很多剁辣椒的腊肉饭,是初冬黄昏苏仙岭上吹来的风,更是《郴州日报》里一篇篇关于本地的故事。当身边的同学都在向往远方时,我选择回到了郴州。有人问我:“不想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吗?”我笑了笑说:“郴州也足够大,值得我用四年去重新认识。”

我知道,无论我走得多远,这里总是我最深的根。这里是我一路走来的名字,也是我未来奔赴的方向。

这座城市陪我走过青春的不同阶段,但当我真正以“大学生”的身份重新走上街头时,我才发现,其实这座熟悉的城市还有太多我未曾看清的角落。我开始坚持每日慢跑,沿着郴江绿道看城市在晨光中苏醒;我会在东塔公园静坐许久,聆听老人们讲述年轻时的郴州故事;而在校园里,我也常参与有关郴州文化生态保护、青年发展等主题的讲座与社团活动。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经历让我逐渐意识到,“看见世界”不一定非要离开家乡,有时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也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旅行。身处郴州,反而让我更贴近这片土地的温度,也更坚定了“留下来建设它”的信念。

大二暑假,我们学院组织去郴州下辖县的一个乡村小学支教。这所深藏大山中的学校条件较为艰苦,教室里没有电脑空调,可夏日的炎热和寒冬的冷冽丝毫不影响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第一天清晨,孩子们一路小跑着欢迎新老师,他们不停地问我们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问我们去过多远的地方……那一刻,他们的眼睛像星星一样单纯又明亮。我心里一震。他们的好奇和渴望是那样真切而质朴,那些充满童真的提问在整座大山上空不停回响。那一周的支教生活也让我第一次真切意识到,青年不是被动的看客,而是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和教育公平的希望所在。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与所学,思考自己该如何通过未来的努力,为家乡的教育和乡村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后来,我参与拍摄仰天湖畔纪录短片,为水生态宣传贡献自己的专业特长;协助学校研学团队开展“青年就业调研”,为更多返乡大学生创业提供建议;我还在家乡的文创节中担任志愿者,用自己的声音讲述郴州的故事。这些微不足道的行动或许无法立刻改变什么,但我始终坚信着,我们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创造属于自己的青春梦想,这份梦想不该只留给远方,更要留给故乡。

郴州不只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更是我理想的起点与归宿。乡愁不只是离别时的一滴眼泪,更是一次次归来的脚步,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

郴者,南方之宝地;州也,文化之源泉。自古便钟灵毓秀,物华天宝,是才子佳人辈出的沃土。如今的郴州,正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从打造宋韵丹青的国风画卷,到构建绿色经济新高地;从推进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座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奋进篇章。作为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我有幸见证这片土地的蜕变与升华。郴江水静静流淌,流不尽我对家乡的赤子深情;莽山云轻轻飘浮,托不完我心中的青春梦想。我渴望以学识和热忱为笔,绘就郴州更加锦绣的未来图景。愿学有所成时,回到郴江之畔,为偏远乡村修一条干净的小路,为山区孩子送去一盏点亮希望的灯,为绿色发展注入一点微光与力量。哪怕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只要能让这片土地更美,我都愿倾尽所能,无怨无悔。

郴江不语,山自多情。这份深情,早已融入我血脉之中。未来,愿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与郴州同频共振,在躬身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我要让世界看到,郴州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地名,更是一座承载梦想的温暖故土。愿我心中的这份热爱与责任,能在不远的将来化作郴州发展画卷上最真挚的色彩。因为我相信,青春与家国同行,未来必将更加璀璨。




作品点评

这篇《寻访郴州书》以灵动笔触勾勒出郴州的文化肌理与时代风貌。文章以“寻访”为线,串联起时光褶皱里的文脉、水墨丹青中的山水、青春笔锋下的新城,结构精巧,层次分明。对板梁古村、小东江等景致的细腻描摹,融合秦观诗词等文化元素,展现了郴州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对城市发展的生动刻画,又彰显出其蓬勃的现代活力。结尾升华主题,点明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情感真挚,韵味悠长。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