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偲祺
墨尔本大学法学在读硕士
我眷恋这片山水
参赛作者:李偲祺(墨尔本大学)
这几日,墨尔本图书馆的玻璃幕墙外飘着南半球的冷雨,心中那团雾霭却愈发温润——那是穿越八千公里云月而来的郴州水汽。作为郴江女儿,我的学术履历里始终蜿蜒着故乡的脉络:在华南理工大学攻读法学时主持《高校性骚扰案件的法律应对与机制构建研究》,在“挑战杯”校赛现场展示方案时,恍惚看见苏仙岭的晨雾漫过模拟法庭;合著民国法律史论文发表于《民主与法律时报》时,板梁古村的雕花木窗总在文献字隙间忽隐忽现。
郴州的山,不似北方的山那般雄浑壮阔,亦不似江南的山那般温婉秀丽。正如我在SRP项目中探索的古代绘画,那些青绿山水里蕴藏的法理意象,在苏仙岭的石板路上具象成真实的肌理。记得十八岁那年,我带着小提琴登上观景台,当《渔舟唱晚》的旋律漫过满山苍翠,忽觉法律史研究与山水画卷竟有相通的气韵——都需要在细节处见真章。琴弓掠过琴弦的震颤,恰似当年在图书馆古籍室翻阅《大清律例》时,指尖触碰泛黄纸页的悸动。
东江湖的晨雾最懂游子心。去年盛夏,我在完成墨尔本大学法学硕士申请文书后,特意重游故地。当身体浸入清凉湖水,泳姿划开翡翠般的水面,恍惚回到在华南理工泳池训练时的光景。水波荡漾间,法律条文与社会治理的命题在脑海中交织:性骚扰防治机制与古村落宗族调解的智慧、现代法治精神与传统乡约民规的对话。这些思考最终凝结成跨领域的学术图谱,就像东江湖面跃动的粼光,每一片都折射着不同的光谱。
在板梁古村的青石巷里,我常揣想百年前的法律实践场景。当SRP项目让我真正触摸到《清明上河图》中的契约文书细节时,忽然读懂那些斑驳马头墙上褪色的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民间规约?今年春天整理民国婚姻法变迁论文时,巷口刘奶奶送我艾叶粑粑的温热,与档案馆里泛黄婚书的触感,在记忆里发酵成同样的乡愁滋味。
暮色中的郴江码头,总泊着几艘旧渔船。我曾在船头练习小提琴协奏曲,琴声混着橹声水声,惊起白鹭二三。如今在墨尔本法学院的模拟法庭上,当我在辩论中引用《周礼》“以五声听狱讼”时,那些振翅的白鹭忽然掠过脑海。共青团员证静静躺在行囊深处,封皮上烫金的团徽与东江湖的朝阳,在异国他乡的夜里焕发出相似的光晕。
小提琴盒里始终珍藏着郴州竹制的松香,每次打开都漫出苏仙岭竹林的气息。或许正是这山水赋予的灵性,让我在法条与案例的缝隙间,总能听见人性温暖的共鸣。当澳洲同学惊叹我竟能兼顾法律研究与小提琴九级的造诣时,我总想起郴江水畔的吊脚楼——那些在湍流中屹立百年的木柱,本就深谙刚柔并济的生存智慧。
我眷恋的何止山水?是法学研究里跳动的赤子之心,是历史纵深处绵延的文化根系,是每个法律文本背后鲜活的人间烟火。当紫檀木琴弓再次吻上银弦,我听见郴江的晨雾正漫过墨尔本的晨昏线,在法学笔记的字里行间,勾勒出永远的精神原乡。
作品点评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或逻辑问题,或是存在抄袭行为,请在评论区不吝指出。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