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语珊
郴州市第九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张语珊,女,2011年11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第九中学。
创作背景:一次难忘的研学,走进了“711”的传奇故事。先辈们的热血与担当,深深镌刻在郴州的土地上,也融入了每一个郴州人的血脉之中。
代表作品
铀火淬魂:711矿里的青春丰碑
参赛作者:张语珊(郴州市第九中学)
指导老师:颜梦雅(郴州市第九中学)
掬一捧郴江水,能触到时光的温度;望一眼苏仙岭,可闻远古的脉搏。在这片被楚辞浸润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不仅是山水灵韵,更有深藏岩层的精神密码——711矿的铀矿石沉默不语,却镌刻着共和国最炽热的青春史诗。
1955年9月的秋阳穿透云层,在许家洞镇投下金色的光斑。地质部三〇九队航空分队地质勘探员掠过山脊时,机载测量仪突然爆发出密集的蜂鸣,如激昂的战鼓,仪表盘跳动的绿光映照着地质员涨红的脸——这是历史性震颤,沉睡亿万年的铀矿石,即将见证东方巨龙腾空而起的烈焰。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人员秘密汇聚于此。18岁的上海技校生王援朝在日记里写道:“昨夜又梦到黄浦江,醒来却是湘南的蝉鸣。把青春锻造成国家盾牌,或许就是我们的星辰大海。”他工装内袋珍藏的入党申请书,字迹已被汗水洇成朵朵墨梅。
春雨濡湿井架,斑驳的铝盒焖着野芹的清香;夏夜蚊虫漫卷,摇曳的马灯照亮了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演算;秋叶飘零巷道,泛黄的牛皮纸裹紧未眠的故乡日记;冬风凛冽刺骨,结冰的搪瓷缸盛着滚烫的理想主义。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匮乏的物质条件,却丝毫未能扑灭郴州人心中的赤诚火种。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58年,中华大地上第一座大型铀矿——711矿诞生了。
当时的郴州,疟疾与水肿肆虐,发病率高达百分之八十。矿工们又日复一日,在湿热的地下艰难作业。水温在10到54℃之间,实行四六工作制,下井前还要进行血压、体温、心跳、体重等多项指标检测,合格方能下井。即便如此,危险仍如影随形,透水、冒顶、触电事故频发,许多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他们牺牲时大多只有20-30岁。
早期由于条件有限,部分矿工还因吸入过多粉尘患上矽肺病。但他们从未退缩,岩层深处的凿击声是最雄浑的进行曲,他们以热血和汗水填补了我国铀矿安全生产的防护网,为“两弹一艇”提供了宝贵的核原料,为国家的安全和能源供应立下不朽功勋。
2004年711矿关闭,74位先驱长眠于此。
当711矿的功勋井架披上时代锈色,这座在历史风云中屹立的矿山,是郴州精神的生动注脚。新一代郴州人正在缔造新的传奇:大数据中心吞吐寰宇,石墨烯实验室点亮蓝光。那些曾在地下燃烧的青春魂魄,已化作满天星辰,注视着这座用精神铀矿石铸就的城市,在历史长河里永续裂变着光芒。
郴山因这份精神而更加雄伟,郴水因这份精神而更显灵动,郴情因这份精神而愈发醇厚。它就像一座灯塔,不仅照亮了郴州的过去与现在,更将指引着郴州在未来的征程中,跨越重重风浪,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让世界都能领略到郴州精神与郴州之美的磅礴力量。
作品点评
文章以诗意笔触回溯711矿的峥嵘岁月,从勘探发现到艰苦建设,生动展现矿工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今昔对比中,凸显传承与发展,将郴州精神具象化。情感真挚深沉,语言凝练有力,既彰显历史厚重感,又展现时代新貌,令人动容。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 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