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祺
宜章县芙蓉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曾晓祺,女,2015年4月出生,宜章县芙蓉学校学生。她品学兼优,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荣获学校“三好学生”和“学习标兵”称号。擅长写作与绘画,尤其热爱传统文化,作品多次在县级比赛中获奖。
创作背景:曾与摄影师爸爸参与瑶族民俗调研,用文字记录家乡风物。假期,爸爸妈妈常带我到郴州各处游玩。郴州的美景和有趣的经历一直在我脑海里打转。我决定把它们写下来,让更多的小伙伴知道郴州有多好玩,有多美。
代表作品
晨韵郴城——山水间的呢喃
参赛作者:曾晓祺(宜章县芙蓉学校)
指导老师:黄文兵(宜章县芙蓉学校)
晨雾是苏仙岭的纱衣。郴州城裹着薄雾,如酣眠初醒的幼熊,慵懒地舒展筋骨。瑶家木楼的织机“咔嗒”轻响,靛蓝的瑶布上,八角花纹若繁星点点,与初升的日头遥遥对望。
雾霭未散,人声已起。莽山深处,白裤瑶族人吹响牛角号,祭拜先祖盘王——那位传说中开天辟地的英雄。戴银项圈的小姐姐光着脚踩在青苔上,转起百褶裙像山茶花在跳舞,腰上的长鼓敲出“咚咚”的古老歌谣。鼓声惊醒了悬崖边的采药爷爷,他背篓里的七叶一枝花还带着《本草纲目》的墨香,脚下青石板上的车辙印,像秦汉时小马车留下的涂鸦。
东江湖的碧波漾开郴阳小调。乌篷船剪开翡翠色水面时,芦苇荡里忽而荡起《采槟榔》的颤音,戴瑶银项圈的船娘斜倚船帮,竹笠下垂落的流苏随山歌轻晃,腕间九子铃叮当碰出节拍。老渔夫抡圆了撒网的臂膀,银鳞在晨雾里炸开时,惊得鲈鱼群腾空跃起,将十八座吊桥的倒影撞作满湖跳荡的碎银子。
人声鼎沸处,必有故事。春分的安仁赶分社,药王爷爷雕像前飘着青烟。驼背的老药师用铜秤称草药,隔壁卖艾草的阿姨在写“福”字,给小朋友额头点红点,就像《神话故事书》的仪式。突然“哐哐”的铜锣响,三十二个人抬着“神农轿”走过石板路,轿帘里掉出几片辣蓼草——那是给酿酒人家送的幸运符。
暮色浸染北湖,公园的湖水变得金灿灿的。小船慢慢划过去,船桨“哗啦”一响,几条红尾巴小鱼“扑通”跳起来,水波一圈圈荡开,把柳树和云朵的影子都晃歪了。石桥上,小朋友追着风筝跑,风筝线越放越长,差点钩到老亭子的屋檐。
湖面上,一群小野鸭子排着队游来游去,突然“嘎嘎”叫两声,把头扎进水里啄来啄去,像一群调皮的小学生。湖边长廊下,老爷爷摇着扇子听戏,隔壁跳舞的大妈们放着热闹的音乐。突然,路灯“唰”地亮起来,圆圆的红灯笼挂在树上,倒映在水里,野鸭子们吓得扑棱翅膀,水面上溅起一串亮晶晶的水花!
万华岩的石头柱子镀上金晖,瑶寨长鼓再度“咚咚”响起。戴牛角帽的法师跳着奇怪的舞步,腰间的铃铛摇落星星,掉进河里变成打鱼人网里的银鱼。穿汉服的小姐姐举着手机拍照时,银梳与蓝牙耳机在篝火中交会。祠堂前,煮茶老翁笑看砂锅沸腾,野茶咕嘟着将高铁的“叮咚”与瑶寨传说,熬成一碗穿越千年的晨昏。
作品点评
《晨韵郴城》以孩子的清澈目光,将郴州山水化作一篇童话。从苏仙岭的织机声到东江湖的渔网银光,从安仁赶分社的辣蓼草到北湖扑棱的野鸭,作者用“咔嗒”“哗啦”“嘎嘎”等俏皮拟声词,把家乡的烟火气揉进字里行间。更难得的是,文中藏着文化的密码:长鼓唤醒秦汉车辙,高铁的“叮咚”熬煮千年野茶,蓝牙耳机与篝火一同闪光。这篇作文不仅是风景画,更是孩子写给故乡的情书,用童真笔触让传统与现代温柔相拥,让每个读者听见了山水间的呢喃。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