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丽芳 | 郴州市新飞学校教师
2025-04-24 15:15:09


谭丽芳

郴州市新飞学校教师



作者简介

谭丽芳,女,1999年11月出生,目前任教于郴州市新飞学校。

创作背景:成长于安仁渡口乡间的作者对故乡的山水充满深厚情感,一直想用文字记录那段无忧岁月。作者借此文章回望年少时光,聚焦家乡丹霞山十余年的发展变化,抒发对故土时光流转的感怀,以及对家乡山水哺育之情的永恒铭记。


代表作品

霞色依旧

参赛作者:谭丽芳(郴州市新飞学校)

2010年6月的蝉鸣粘在滚烫的红土上,劳动课的田埂边,豆苗在暑气里蔫着脑袋,杂草却疯长到没过我们的裤脚。当班主任直起腰板,沾满草汁的手掌朝山坳一挥:“拔完这片草,带你们去看神仙住的地方!”四十双沾满泥星的凉鞋立刻在田埂上踩出细碎的烟尘,校服兜着热风鼓成小帆,指缝里的草汁香混着少年的喘息,在拔草的苦役与未知的期待间簌簌掉落。那时12岁的我尚不懂,有些风景会在时光里沉淀成年轮,每一道都藏着蝉鸣与笑闹的回音。

“神仙住的地方”被我们当地人唤作“霞皮坳”。奔出学校大门,转过村口,赭红色的岩壁突然撞进眼帘,像是被阳光晒透的红豆糕横亘在天地间,裸露的漩涡石纹如凝固的赤浪,层层叠叠翻涌着远古的气息。班主任说,这光秃秃的红岩便是炎帝神农登岸的地方,岩壁上浅褐色的凹坑是“神农抖药坑”,石缝里仿佛还飘着千年不散的草药香。我们挤在晒药台的阴影里嗦着融化的冰棒,看赤红色的岩面在阳光里泛着微光,听老师讲神农氏在此捣药炼丹的传说。沿着百步石阶往上,最陡峭的崖壁下,神农洞像一只微张的虎口嵌在红岩间,洞内的石桌石凳被岁月磨得发亮,洗药池的清泉仍在滴答——传说中炎帝洗过草药的泉水,此刻正漫过我们的指尖,带着洞穴特有的凉意,混着青苔与泥土的气息,惊起一串莽撞的尖叫。

转过神牛崖的犄角,仙女湖的波光忽然漫上来。水面漂着零星的菱角叶,水波轻晃时,能看见水底游过的细小鱼群。我们趴在岸边的岩石上,看自己的倒影在涟漪里碎成斑斓的光斑,书包里皱巴巴的课本早已被抛在脑后,唯有这红岩碧水,成了那年夏天最鲜活的注脚。

抓着夏日的尾巴,我踏上了去县城求学的道路,回乡的班车总会碾过山脚的水泥路。暮色中的红岩在车窗上不断变幻:有时像低头反刍的老牛,有时像侧翻的木船,偶尔遇见放牛老汉挥鞭,总觉得他要捡起我们遗落在草丛里的玻璃珠。那条通往神农洞的山路,渐渐在记忆里缩成地图上一道淡灰的折痕,唯有拔草时的草汁香、冰棒化成的甜水,以及洞穴里的清凉,还在某个潮湿的梦里轻轻摇晃。

十二载春风掠过树梢,2022年的春天,我带着我的学生们研学回到这里。站在景区停车场时,漫山的油菜花正涌成金色的海洋。木栈道在花浪里蜿蜒,新刻的“渡口丹霞山”石碑还沾着石粉,与赭红色的岩壁相映成趣。孩子们围着导览图争论神农洞的传说,声音里带着与当年我们相似的雀跃。神农洞的洞口如今供奉着金佛,电子诵经声与香炉的烟火气缠绕着飘出来,曾经一笔一划认真刻下的“五班到此一游”早被风雨剥蚀,找寻不到踪迹。那些歪歪扭扭的刻痕,终究敌不过时光的摩挲。

我独自走到东侧山坡,那棵歪脖子松树还在,只是树根处围起了护栏,远处新冒的豆苗在春风里舒展叶片,恍惚间又看见十二岁的自己蹲在田埂上拔草,听见班主任的叮嘱:“小心豆畦!”转身时,孩子们举着手机在花海中奔跑,镜头的闪光与当年追蝴蝶的身影重叠——原来时光从不是单向的流逝,前人的笑靥,总会在后人的眼睛里找到新的绽放。

大巴启动时,晚霞正为仙女湖镀上金边。湖面不再有菱角叶漂浮,却多了几叶小舟划过的涟漪。孩子们的短视频里,金色花海与红岩暮色交织成画,我摸着口袋里半片红岩,它的棱角已被岁月磨得温润,像一封没有字的旧信。忽然明白,那些改变的岩壁与栈道,不过是时光换了新装,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光,而我们既是风景的过客,也是他人眼中的旧景。当年踩过的红土埂、刻在岩缝里的名字、沾着草汁的指缝,早已在时光里酿成永恒的霞色——只要山风轻轻一吹,便会在心底泛起涟漪,那抹赤红,从未在岁月里褪色。


作品点评

文章以细腻笔触串联起不同时空的记忆,将少年时与十二年后故地重游的经历交织,红岩、神农洞等景致在岁月变迁中承载着独特情感。叙事自然流畅,虚实结合,既有对往昔的怀念,又蕴含对时光流转、代际传承的哲思,“霞色依旧”象征着永恒的美好记忆与情感。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