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婷 | 郴州市新飞学校教师
2025-04-23 15:57:19


刘  婷

郴州市新飞学校教师



作者简介

刘婷,女,1998年8月出生,现任教于郴州市新飞学校。

创作背景:身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作者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备课时常收集郴州的山水风光、历史故事等资料,并将其融入教学。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教学探索中诞生的,期望能让学生更了解郴州,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


代表作品

故土情深,筑梦福城

参赛作者:刘  婷(郴州市新飞学校)

郴州的山水,是浸透在骨子里的乡愁

晨光熹微时,东江湖的雾便醒了。乳白色的轻纱贴着水面游走,一叶扁舟从雾中荡出,老渔夫甩网的刹那,水珠碎成千万颗银星,惊起涟漪揉皱了山影。岸边的芦苇沙沙作响,仿佛在诵读一首未完的诗。而苏仙岭的“福”字石阶,总被晨露浸润得发亮,一脚踩上去,青苔的湿滑与石板的温凉从脚底漫上来,恍惚间又听见母亲的声音:“踩稳了,福气才会生根。”

暮色中的飞天山是另一番模样。赤红的丹霞岩壁被夕阳镀上一层金箔,像大地裸露的炽热心脏。山脚的西河蜿蜒如绸,水波舔舐着岸边的鹅卵石,野鸭扑棱着翅膀掠过水面,惊散一河碎金。远处莽山的云海翻涌,松涛声裹着林间雾气,从山谷深处卷来,沾湿了游人的衣襟。

郴州的历史,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温热

邓华将军故居的老樟树下,总有三两孩童踮脚读着铜像底座的字:“保家卫国,寸土不让。”阳光穿过叶隙,在斑驳的铜像肩头跳跃,恍惚看见将军蘸墨疾书的模样——抗美援朝的家书里,字迹力透纸背,墨香混着硝烟味,至今在展柜中隐隐浮动。

沙洲村的“半条被子”,至今温暖如初。徐解秀家老屋的土墙上,半条泛黄的棉被静默无声,裂缝透过的光斑,恍若1934年火塘未熄的炭火。孙女朱淑华在红色讲堂讲解时,总会举起一把铜制剪刀说:“当年红军剪开的不只是棉被,更是与百姓同甘共苦的誓言。”

裕后街上,非遗传承人精心捏制的糖人,正俏皮地对着游客的手机镜头比着“耶”。孩子们手持冰粉,欢笑着穿梭在古旧的青石板路上,为这条老街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郴州的未来,是端坐在教室里的学子

课堂之上,他们那一双双眼睛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地理课中,当老师提及郴州鬼斧神工般的独特地形地貌,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分享在东江湖目睹晨雾如梦幻轻纱笼罩水面的奇妙,诉说飞天山那赤红丹霞在夕阳下仿若大地炽热心脏般的震撼,用亲身经历为书本知识涂抹上一层绚丽的色彩。语文课上,诵读描绘郴州山水的优美诗词时,他们的声音宛如山间清泉,清脆且激昂,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家乡的灵韵,试图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郴州的绝美传递到天涯海角。

他们在作文中写道,要成为建设郴州的栋梁,让东江湖的雾景借助先进技术,以更震撼的形式呈现在世界面前;要让邓华将军的精神通过新的传播渠道,激励一代又一代郴州人;要让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与人民鱼水情深的窗口。少年们用稚嫩的笔尖重绘家乡的经纬。我知道,他们终将以笔墨为椽,在福城的年轮里续写新的史诗。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生长,一如我们未曾熄灭的热望。


作品点评

文章以“故土情深,筑梦福城”为脉络,借细腻笔触勾勒郴州山水灵韵,串联历史记忆与未来期许。从东江湖晨雾到飞天山暮色,从红色故事到非遗传承,再聚焦莘莘学子,将乡愁、血脉、希望层层递进,情感真挚,意象优美,尽显对郴州深沉的热爱与美好憧憬。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