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娴 | 郴州市新飞学校教师
2025-04-23 15:18:02


曹真娴

郴州市新飞学校教师



作者简介

曹真娴,女,1998年2月出生,现任教于郴州市新飞学校。

创作背景:作者生长在湘南的山水之间,在小山村度过童年。东江湖的晨雾、爷爷的鱼塘、奶奶的菜园,构成她童年的全部。那时,她在山水间肆意奔跑,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山野的每一处都见证她的成长,滋养她对家乡的热爱。爷爷和奶奶不仅给予她生活关怀,还用质朴言行传递人生哲理。后来作者进城求学,可家乡的山水与祖辈身影始终萦绕在她心头。每次回乡,熟悉的一切都让她倍感温暖。眷恋故土的情怀,促使她用文字记录回忆,留住乡愁。


代表作品

郴山脚下有星辰

参赛作者:曹真娴(郴州市新飞学校)

当暮色漫过苏仙岭的轮廓,郴江支流的潺潺水声里,我总会在记忆的褶皱中翻出那个摇摇晃晃的夏夜。爷爷的竹摇椅在穿堂风里吱呀作响,井水浸过的西瓜裂开清脆的欢欣,蝉鸣把星光织成网,罩住小山村里这方木结构的厅堂。

六岁前的时光是泡在东江湖晨雾里的。爷爷养鱼的池塘像块翡翠,嵌在屋后莽山余脉的褶皱中。他巡塘时总爱背着手,草帽上沾着苍耳,裤脚卷过膝盖,我就追着那双沾满红泥的解放鞋,从沾露的秧田到开满野菊的斜坡。

“文贵——回来吃饭咯!”奶奶的呼唤比暮色更准时。灶屋里自酿的水酒已斟满粗瓷碗,腊肉在柴火灶上嗞嗞作响。她总把爷爷的换洗衣裳叠成方正的豆腐块,却放任我赤脚踩过水渠。那些石板下藏着鳑鲏鱼,像流动的碎银,而屋后斜坡上的野板栗树,是我们祖孙三人的秘密粮仓。

爷爷的鱼塘在雨季会漫成溪,漫过青石台阶时,他便带我去看苏仙岭的云雾。“郴江幸自绕郴山”,他粗糙的掌纹摩挲着三绝碑上的字迹。那时的我不懂秦观词中的怅惘,却记得他在老家舀起塘水时说的:“你看这水,流得再远也带着莽山的骨血。”

奶奶的菜园是另一部无字书。她把豇豆架搭成北斗七星状,说这是“向天讨时辰”;在桂花树下埋酒坛时,总要放几粒我捡的鹅卵石。“石头记得山,酒就记得时光。”她布满茧子的手,能摘下云朵般蓬松的棉花,也能在立夏时分,把艾草糍粑捏成月牙的形状。

送我进城上学那天,爷爷背着我的碎花被褥走在郴州古道上。千年驿道的青石被磨得发亮,他的布鞋却突然停在一丛蕨类植物前。“这是舜帝南巡时撒下的孢子。”他弯腰时的剪影,与远方的回龙山重叠成水墨画。

如今每次回家乡,都能在奶奶新酿的米酒里尝到往事的回甘。她的白发比苏仙岭的雪更早降临,却依然坚持用山苍子熏腊肉。“你爷爷在鱼塘边栽的杨梅树结果了。”她递给我的竹篮里,紫红的果实还沾着郴江水汽。

某个春夜,我带着获奖证书回到老屋。萤火虫在爷爷的鱼塘边明明灭灭,像他抽旱烟时闪动的火星。奶奶把证书压在神龛的玻璃下,她的银镯碰响瓷碗,月光在酒液里碎成星辰。

我突然读懂了他常念叨的那句“郴江幸自绕郴山”。那些穿过厅堂的风,那些浸着井水甜的黄昏,那些刻在青石板上的足迹,都是郴山郴水写给游子的家书。而爷爷化作了屋后某颗星辰,永远注视着这片被五岭余脉环抱的土地。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郴州故里的温情岁月,将山水人文与祖孙回忆交织。从夏夜摇椅、鱼塘巡护,到菜园巧思、古道送别,点滴日常满含眷恋。借秦观词句、徐霞客游记增添文化底蕴,结尾将爷爷喻为星辰,升华情感,使乡愁与思念化作郴山郴水间永恒的守望。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