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晶
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
郴山郴水唤文心,青春笔墨书郴情
参赛作者:施 晶(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千年郴字里的山水密码:当古老符号遇见青春诗行
在汉字的浩瀚星河中,“郴”是独属于这片土地的璀璨星辰。《汉书·地理志》里,它以“林中之邑”的意象定格,二木为林,三彡成乡,仿佛天生就带着草木的芬芳与人间的烟火。当你登上苏仙岭,摩挲着秦少游“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碑刻,会忽然懂得,这方山水早已在千年前就与文人墨客的灵魂共振——郴山是青罗带,郴水是碧玉簪,郴情是藏在平仄韵律里的千年长歌。
此刻,当“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的序幕缓缓拉开,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古老的郴字在青少年的笔尖焕发新的生机,就像东江湖的晨雾在朝阳中升腾,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青春的轻盈。那些在莽山原始森林里闪烁的露珠,在汝城温泉中蒸腾的热气,在板梁古村青石板上跳跃的光斑,都在等待年轻的眼睛去重新发现,等待年轻的文字去重新定义。
五方合力的文化深耕:让每个梦想都有破土的力量
这场由五大单位联合发起的文学盛事,如同在郴州的文化版图上搭建起一座璀璨的舞台。中共郴州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以红色基因打底,郴州日报社用媒体力量架起桥梁,郴州市教育局播撒知识的种子,共青团郴州市委员会点燃青春的火炬,郴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则铺开艺术的画卷。五大力量交织,织就的是一张托举梦想的网——让每个怀揣文学梦的青少年,都能在这片土壤上找到生根的养分。
你看那校园里的文学社正在热烈讨论,孩子们捧着笔记本,记录下晨跑时遇见的卖糍粑老人;社区的图书角里,白发苍苍的郴州奶奶正在给外来务工子女讲述湘南起义的故事;网络平台上,远在千里之外的郴籍学子正对着手机里的家乡视频发呆,指尖在键盘上敲下“乡愁”的第一笔。大赛的意义,从来不止于评选佳作,更在于:唤醒郴州少年对故土的珍视,唤醒外来少年对第二故乡的热爱,唤醒每一个与郴州有缘的灵魂,在文字中找到情感的归属。
四季流转的灵感图谱:三百六十日的山水邀请函
从立春的郴江破冰到冬至的莽山初雪,2025年的郴州向青少年们递出了一份全年无休的灵感邀请函。春日的西河沙滩公园,风筝在蓝天上画出彩色的诗行,孩子们奔跑时扬起的发丝里沾满青草的香气;夏日的东江湖畔,雾漫小东江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渔夫的竹筏在晨雾中穿行,仿佛从古诗里走出的仙人;秋日的桂阳矿山公园,斑驳的矿车与绽放的格桑花相映成趣,诉说着工业文明与自然的和解;冬日的汝城热水镇,温泉氤氲中飘着腊肉的咸香,老人们围炉而坐,把千年的传说熬成滚烫的故事。
循着大赛主题。青少年们有机会跟着节气的节奏触摸郴州的肌理:春分去永兴看银饰锻造,看匠人手中的银条如何变成灵动的凤凰;夏至到宜章参加脐橙花节,用文字捕捉白色花海中蜜蜂的振翅声;秋分赴嘉禾拍摄伴嫁歌,记录少女们在稻田边的歌声如何编织成丰收的预言;冬至入资兴古村,看青瓦白墙在雪后变成水墨画,听老祠堂里的木雕讲述家族的兴衰。每个季节都是郴州的一面镜子,映照着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等待着青春的笔触去定格。
无远弗届的情感纽带:所有故事都能抵达郴江源头
“推荐范围”四个字,在郴州的山水间化作了最温暖的邀请。它不仅属于土生土长的郴州少年——那些在郴江河畔长大,听着“苏仙传说”入眠的孩子,那些早餐必须来一碗鱼粉的“老广”后裔;也属于与郴州有缘的每一个灵魂:或许是父母在郴州打工的“新郴州人”,在出租屋里写下对北湖公园的眷恋;或许是祖辈从资兴迁居海外的华裔少年,通过视频里的吊脚楼遥寄乡愁;又或许是曾在郴州支教的老师的孩子,把夏令营里的瑶族篝火晚会写成了童话。
笔尖上的郴州万象:从烟火街巷到云端仙境
当青少年们拿起笔,郴州的万千气象便有了千万种打开方式。你可以走进裕后街的麻石板巷,看老裁缝踩着缝纫机,把时光缝进旗袍的褶皱;可以爬上飞天山的丹霞赤壁,看夕阳如何将整块山体染成火焰的颜色;可以蹲在南塔公园的老槐树下,听棋友们争论时拍棋子的声响,混着卖冰粉阿姨的吆喝;也可以潜入莽山的原始森林,记录树蛙在叶片上跳跃时溅起的露珠,如何折射出七彩的虹。
山水篇:自然是最慷慨的诗人
莽山的猴王寨,溪水在巨石间奔涌,每一道瀑布都是大地的诗句。曾有少年写道:“当阳光穿过树梢,落在水面上,那些跳动的光斑就像无数个小太阳,跟着溪水去流浪。”东江湖的“雾漫小东江”,清晨六点的薄雾是大地的面纱,渔夫撒网的瞬间,网住的不仅是游鱼,还有整个世界的静谧。在仰天湖草原,风车转动的声音与羊群的咩叫交织,少年们发现,原来风也有形状——它是草浪起伏的曲线,是云朵掠过草原的影子。
人文篇:街巷里藏着活的历史
西关上的百年骑楼,斑驳的墙面上还留着“公私合营”的标语,阿婆坐在门槛上择菜,菜叶掉进青石板的缝隙,惊醒了沉睡的时光。永兴的银都工坊,匠人用锤子敲打银块,每一声叮当都在诉说“百炼成银”的哲理,少年们触摸着温润的银饰,忽然懂得:原来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手心的温度。在汝城的濂溪书院,讲解员小姐姐说周敦颐曾在此讲学,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地上投下莲花的影子,有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下这个瞬间,旁边写着:“原来千年的智慧,真的会开花。”
生活篇:烟火气是最动人的郴情
清晨五点的马家坪市场,鱼粉摊位的老板熟练地烫粉、加码、浇汤,乳白的汤头翻滚着,葱花和香菜在碗里舒展。有学生观察到:“每个来吃鱼粉的人,都会先喝一口汤,然后露出满足的表情,就像在和郴州说早安。”傍晚的爱莲湖公园,广场舞的音乐响起,穿汉服的少女与跳广场舞的阿姨擦肩而过,传统与现代在湖面上的倒影里交融。最动人的是过年时的板梁古村,全村人聚在祠堂前打糍粑,木槌起落间,糯米的甜香飘向天际,少年们记录下奶奶揉糍粑时手上的老茧,忽然明白:所谓乡愁,就是这些温暖的重复。
给青春的文学告白:每个字都是郴州的星星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们,当你们在稿纸上写下第一个字时,便是在为郴州书写新的传奇。不必担心文笔是否稚嫩,不必纠结题材是否宏大——哪怕只是记录一次与郴州老巷的邂逅,一段与家人的对话,一场在校园里听到的关于郴州的讲座,都是独一无二的郴情密码。
你可以像诗人一样观察:看郴江的水如何倒映着两岸的灯火,像撒了一把碎星星;你可以像小说家一样构思:想象百年前的郴商沿着骡马古道贩运茶叶,他们的故事是否在某个古驿站的残墙上留下痕迹;你甚至可以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研究郴州的丹霞地貌如何形成,然后用童话的形式讲述石头的亿万年旅程。文学的魅力,就在于让平凡的日常绽放光芒,让熟悉的风景拥有新的维度。
此刻,郴山在等待,等待你们用文字丈量它的高度;郴水在流淌,等待你们用诗行记录它的方向;郴情在生长,等待你们用故事延续它的温度。无论你是在郴州的哪个角落,无论你与郴州有着怎样的渊源,只要你愿意倾听、愿意书写,便是这场文学盛宴最珍贵的宾客。
当2025年的日历翻到12月,当最后一片雪花落在苏仙岭的石阶上,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一篇篇佳作,更是千万颗被郴州山水浸润的心灵。这些文字会像郴江的水,流向远方,让更多人听见郴州的心跳;会像莽山的树,扎根土壤,让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年轻的姿态。
所以,拿起笔吧,让青春与郴州相遇,让文字与时光共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每个字都是一颗星星,终将汇聚成照亮未来的银河。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以诗意笔触与细腻视角,生动展现 “郴山郴水郴情” 青少年文学大赛的魅力。从千年 “郴” 字文化底蕴切入,结合五方合力、四季主题等特色,串联山水、人文与生活,感染力强,既激发青少年创作热情,也向读者传递郴州的独特风情与文化传承。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