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月
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
跨越南北,情寄郴州
参赛作者:张紫月(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指导老师:敖 炼(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我生于山西,那片被黄土深深眷恋的土地。沟壑纵横间,岁月刻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每一寸土,都承载着千年历史的重量,静静诉说着时光的沧桑变迁。风沙起起落落,祖辈们的故事像隐匿在黄土之下的宝藏,等待着后人去发掘。儿时,我穿梭在残垣断壁间,懵懂地听着它们无声的讲述,那些岁月故事,如同风中飘散又偶尔清晰的音符,是黄土地坚韧灵魂的注脚,陪伴我慢慢长大。窑洞墙根的旱芦苇,在干燥的风中倔强挺立,它的每一次摆动,都像是在与恶劣环境抗争,那是属于黄土地的倔强。
初到郴州,空气里弥漫的水汽让我有些不适应。与山西干燥粗犷的风不同,这里的风轻柔得像母亲的手,带着细密的水雾,轻轻抚摸着我的脸,瞬间抚平了我旅途的疲惫。走进学校,远处的山峦被云雾萦绕,那云雾不似平常所见的单薄,更像未写完的草书,肆意又神秘,将山峦的真面目遮得严严实实。雾气悠悠流动,山影在其中若隐若现,恰似一幅正在创作的水墨画,每一秒都有新的变化。清脆的鸟鸣穿透薄雾传来,为这幅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再看那些树木,粗壮的树干上纹理交错,好似青铜器上神秘的纹样,扎根大地,撑起一片清凉绿荫。
踏入裕后街,脚下的青石板路有些硌脚,我低头看去,青石板的缝隙里冒出几株蕨类植物,它们嫩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晃动。看到它们,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山西窑洞墙根的旱芦苇。同样是在缝隙中生长,一个在潮湿的南方,一个在干燥的北方,它们以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展现着对生存的执着。走在这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历史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街边古旧的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沿着郴水漫步,江水悠悠流淌,倒映着岸上的亭台楼阁、绿树红花。夜晚,裕后街华灯初上,灯光洒在江面上,光影摇曳。我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街边美食摊香气四溢,各种美食让人目不暇接。夜市里,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在郴州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新奇与温暖。山西饮食以面食为主,刀削面是餐桌上的常客,而郴州的美食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世界。第一次吃栖风渡鱼粉时,鲜美的鱼汤、爽滑的米粉、爽脆的小菜,再加上一勺香辣的剁辣椒,瞬间在我口中绽放出热烈的味道。那股辣味刺激着我的喉咙,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黄土高原上人们用醋调和刚烈的智慧。原来,郴州美食看似柔和,却也有着火辣的一面,这不正是郴州柔中带刚的体现吗?舍友们热情地向我介绍当地的美食和实惠的店铺,她们眼中闪烁着对家乡美食的自豪,临武鸭的香酥不腻、东江鱼的肉质细腻,都让我深深感受到“郴情”的独特魅力。
郴州有许多著名的景点,苏仙岭自古就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的美誉,高椅岭造型独特,丹霞地貌奇观令人称奇,东江湖更是有着“人间天上一湖水,万千景象在其中”的赞誉。大学四年,我不仅要用脚步去丈量这些景点,更想用心灵去感受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
绵绵郴山,镌刻着岁月的印记;潺潺郴水,流淌着时光的故事;深深郴情,涵盖着人间的温暖。在郴州的日子里,我慢慢融入这里的生活节奏,从初到时的新奇,到如今对这里山水人情的热爱,我发现,地域的差异并非隔阂,而是一场生命哲学的探寻。在这片土地上,我看到了不同生命形态的绽放,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这一切都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作品点评
作品勾勒出一幅南北文化交融的地图。作者从黄土高原到湘南水乡的空间跨越,实则完成了一场从地理到精神的深刻迁徙。运用植物意象的对比,超越了简单的地域差异呈现,成为两种生命哲学的具象化表达。当作者在鱼粉的辣味中想起山西人“用醋调和刚烈的智慧”,味觉瞬间升华为文化领悟的媒介。文章感官层次感突出,使地域差异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可触摸的生命体验。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