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雨欣
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
清明访郴州博物馆记
参赛作者:谢雨欣(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清明节的阴天里,我独自踏进了郴州博物馆。
馆内人少很冷清,跟我一起进来的有一对母子。走到中途,这位母亲弯腰指着青铜器展柜,声音轻得像怕惊醒沉睡的文物,她说:“回家要写三百字读后感哦。”小男孩仰着脸,瞳孔里映着斑驳的铜绿,忽然说:“妈妈,这个酒壶的耳朵像不像你扎的丸子头?”这位母亲愣了下,笑纹从嘴角边缘漾出来。我定了定神,看向了别处。
往里走,在转角处,三个穿汉服的女孩正用手机支架取景。最小的那个踮着脚调整角度,裙摆扫过玻璃展柜时总会下意识拎起,仿佛真成了怕弄脏衣服的清丽闺秀。我举起手机拍文物时,不小心拍到了她们的背影,给千里之外的母亲发消息,母亲说:“看,郴州姑娘多像画里走出来的。”
中午时,腹中绞痛来得猝不及防。我蜷在休息区长椅,冷汗浸透卫衣领口。余光中递来一瓶未开封的矿泉水,一个我不认识的姑娘隔着两个座位说:“是胃疼吗?我包里有药。”她全程没靠近,把铝塑药板放在空椅上轻轻推过来。等我吃完药抬头,只剩玻璃幕墙外摇晃的树影。
返程路上依旧冷淡,偶然瞥见一只气球,仔细看电线杆上挂着橙黄安全帽。好奇心驱使着我仰头望,一位工人正在检修线路,腰间工具包晃荡如钟摆。道旁站着两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攥着褪色的火箭气球,时不时朝高空喊:“爸爸小心呀!”气球尾梢有条彩带,在阴郁的天气里形成唯一亮色的流云,这让我想起母亲去年寄来的,裹着艾草青团的红色花布。
郴州的气候阴晴不定,历史的岁月还凝在博物馆飞檐,抬头却总有人捧着细碎温暖候在转角。
作品点评
文章以清明访郴州博物馆为线索,巧妙串联起馆内温馨对话、汉服女孩的优雅、陌生人善意相助及路上的暖心场景。笔触细腻生动,将历史厚重与人间温情交织,以小见大展现城市温度,结尾升华主题,使全文在清冷氛围中充满治愈力量。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