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慧
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
郴州:山水之间的人文诗行
参赛作者:余 慧(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在湖南省的东南角,南岭山脉的褶皱中藏着一座被时光浸润的城市——郴州。她如一枚镶嵌于山水画卷中的翡翠,以雾漫东江的朦胧、丹霞高椅的奇绝、千年古道的沧桑,编织出一曲跨越时空的文明长歌。
山水画卷,自然的馈赠
郴州的山水是造物者挥毫泼墨的杰作。
东江湖的晨雾总是如约而至,乳白色的轻纱贴着水面游弋,渔船的灯火在雾中若隐若现,恍若仙人垂钓。这里的水是活的,春有桃花汛的潋滟,夏有绿波拍岸的清凉,秋日湖面如镜,倒映着南飞雁阵,冬雾凝结成霜,覆在渔民撒开的网眼上,结成晶莹的珠链。
而高椅岭的丹霞地貌则是一场视觉的狂欢。赭红色的岩壁如巨龙的脊背蜿蜒起伏,阳光倾泻而下,将沟壑间的阴影切割成几何图案。徒步其间,脚下是亿万年的地质年轮,抬头是湛蓝的天幕,人仿佛成了天地间的标点,渺小却不可或缺。
历史长河,文明的刻痕
郴州的土地上,历史的回声从未消散。
苏仙岭的石阶上,至今回荡着秦观“郴江幸自绕郴山”的叹息。北宋词人贬谪至此,将愁绪化作笔尖的墨,却让这座山成了后人追寻诗意的圣地。半山腰的“三绝碑”(秦观词、苏轼跋、米芾字),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一段文人与山川对话的见证。
湘粤古道的青石板已被岁月磨得发亮。这条“南岭走廊”曾见证过多少商贾的驼铃、征夫的铁甲、迁客的孤帆?马帮的蹄印与挑夫的汗滴渗入石缝,化作苔藓下暗涌的文化血脉。今日重走古道,仿佛能听见历史的跫音与当下的心跳悄然共鸣。
人间烟火,生命的温度
郴州的美,终究要落在市井巷陌的烟火里。
栖凤渡鱼粉的香气总在清晨弥漫街巷。滚烫的骨汤撞上鲜红的辣椒油,鱼肉在米粉间浮沉,一口下去,舌尖炸开的不仅是辛辣,还有湘南人骨子里的炽烈与豪迈。做粉的阿嬷说:“辣椒放多少,看你心里藏着多少故事。”
而在板梁古村,明清古宅的飞檐下,老人们仍守着晒秋的旧俗。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铺满院坝,孩童举着风车从巷尾跑到巷口,碾米坊的水车吱呀转动,碾碎的是时光,沉淀的是乡愁。
未来之诗,正在书写
今天的郴州,古老与现代在山水间握手言和。
西河风光带的骑行道上,少年们的笑声惊起白鹭;东江大数据产业园的玻璃幕墙倒映着流云,键盘敲击声与林间鸟鸣合奏成新的韵律。夜晚,裕后街的灯笼次第亮起,清吧里的民谣与古戏台的昆腔隔着时空对唱——传统从未老去,它只是换了一种年轻的方式呼吸。
郴州,是苏仙岭的一朵云,是东江湖的一尾鱼,是古道上的一块石,是鱼粉里的一粒椒。她教会我们:所谓故乡,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心灵的皈依。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值得凝视,每一个故事都等待被倾听。若你愿提笔为剑,以镜头为舟,这片山水自会向你袒露她最动人的褶皱。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以优美灵动的笔触,将郴州的山水、历史、烟火与未来娓娓道来。比喻精妙,如将郴州比作翡翠;场景描写细腻,让东江湖晨雾、高椅岭丹霞等画面跃然纸上。古今交融的叙事,既展现地域特色,又赋予其精神内涵,极具感染力与可读性。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