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74.​赵子昊 | 郴州市石盖塘中心学校学生
2025-04-22 10:39:46

赵子昊

郴州市石盖塘中心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赵子昊,男,2009年10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石盖塘中心学校

创作背景:去年暑假随父母探访郴州东江湖时,作者被这片山水间的灵气深深震撼。作者想用文字留住渔网掠起的虹光、祭祀谷神的牛角号声,还有陶罐里翻滚的鱼汤,这些鲜活在山水褶皱里的故事,不该被装进景区纪念品商店的玻璃柜。


代表作品

山与水的白描

参赛作者:赵子昊郴州市石盖塘中心学校

指导老师:刘翼舒(郴州市石盖塘中心学校


烟波浩渺的东江湖畔,五岭余脉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晨光初露时,蓑衣渔人驾着竹筏破开翡翠色水面,船头鸬鹚的羽翼掠过粼粼波光,惊醒了沉睡的丹霞群山。

岸边瑶家屋旁升起袅袅炊烟,与湖面蒸腾的雾气交织成纱——这方浸润着楚越古韵的山水秘境,以“郴”字独有的灵气,与渔樵闲逸熔铸成永恒的诗篇。

晨雾漫过东江湖时,隐隐约约出现一道朦胧的人影,手持着渔网,身戴着蓑笠,银丝网在空中划过半圆,掠起七彩虹光,岸边的鸬鹚振翅高飞,与天蓝色的天空交相辉映。矗立在岸边的我,望着眼前如梦境般的景象,我读懂了沈从文笔下“美在生命里”的真意。

正午的蝉鸣声中,我循着山歌走进瑶寨梯田。头戴银月冠的瑶家阿妹正俯身侍弄着“云雾仙草”,这种生长在花岗岩隙的珍贵苔藓,需得用晨露浇灌三年方能入馔。“客来且尝百花醴”,阿婆捧出用山樱、木槿与云雾仙草酿制的甜酒,青瓷碗里浮沉着千年迁徙史。忽然传来清越的牛角号声,原是村中老人在祭祀谷神,青铜面具上镌刻的盘瓠图腾,正凝视着层层叠叠的黄金稻浪。

暮色浸透屋檐,火塘上煨着的陶罐飘出奇香。老渔民取出鱼骨卦,裂纹在火光中宛如游龙:“这卦象里藏着神农氏的传说哩!”他指向岩壁上斑驳的岩画,“当年神农为寻治瘴气的草药,在此迷途七昼夜,是渔民用鱼骨占出东南生路,才在飞天山找到解毒的还魂草。”

揭开陶罐,紫苏缠绕的东江鱼正与白汤中还魂草共舞,汤色恰如《山海经》所述“苍玉之膏”。忽有惊雷碾过湖面,卦骨上的闪电纹与岩画中的神农鞭痕同时发亮,千年风雨刹那间在青铜卦盘上复活——原来这锅承自先民的药膳,早将山水灵韵熬成了穿越时空的密码。

第二天最后的行程,我登上了观光的客船。船檐垂着宿夜的露珠,独立船头时,沁凉水汽漫过眉睫,恍若《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的疏旷。对面的山峰刚现轮廓,忽有赤色云霞染红碧绿的江水。掠过一座座岛屿,随之而来的是百鸟的欢呼声,不知不觉中便沉沉睡去……

待到归岸时,我方才猛然惊醒,为之错过的美景而深深惋惜。

客船即将驶离白廊码头时,瑶家姑娘追来塞给我绣着江水纹的茶包。玻璃杯中,银针茶在沸水里舒展成碧透的旗枪,芽尖倒映着兜率岩的赭红、雾漫小东江的月白、回龙山的苍翠。那些酒歌、卦骨上的密码、梯田间的银饰清响,都化作茶烟里的山水长卷。当最后一片茶叶沉入杯底,我忽然读懂:这方水土的灵秀,不在云蒸霞蔚的景致,而在瑶汉人家将岁月沏成茶汤的温柔。


     

作品点评

  本文编织出东江湖山水与人文共生的生命图景。晨雾中的渔舟剪影与丹霞赤壁,梯田银饰与青铜图腾,鱼骨占卜与神农传说,无不彰显着这片楚越交汇之地的灵秀与厚重。作者以沉浸式视角,将瑶汉先民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千年迁徙沉淀的民俗密码,融入一锅药膳、一盏清茶,最终升华为对山水精魂的深情叩问。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湖的永恒诗篇,正在于它用炊烟将人间烟火淬炼成文明传承的琥珀。

编辑:黄 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