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云 | 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
2025-04-21 16:02:13


李嘉云

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

李嘉云,2005年8月生,湖南郴州人,现就读于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创作背景:立秋时节漫步湘南学院,忽被满地黄叶触动诗情。这座郴州的最高学府,秋韵竟如此层次丰富——晨雾暮霭皆成画境,晴雨更迭皆是诗行。遂以笔墨捕捉那些令笔者驻足的瞬间:骄阳下依然盛放的不知名紫花,细雨中氤氲如宋画的雾锁楼宇,还有那片执意用金黄装点石阶的银杏。当节气轮转的精妙与校园光影的变幻在文字中相遇,方知湘南的秋,原是时光赠予学子的诗意书签,故作此文。


代表作品

晴雨皆诗画,秋韵满湘南

参赛作者:李嘉云(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当“走遍五大洲,最美有郴州”的秋日信笺寄至八方,这座被南岭秋色点染的古城,便成了流动的诗行。而湘南学院的秋天,恰似诗集中最温润的篇章——晚霞潋滟晕染夕阳,细雨蒙蒙烟霭流湘,银杏飘坠铭刻美好,秋韵绵长镌刻心廊。

湘南学院,一所傍山而建的大学,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景色,秋天的湘南学院亦是别有一番风味。

生命的旅程总是充满着奇妙的巧合,而这些偶然往往成就了独特的体验。就像节气轮转的精确刻度里,总藏着令人心动的偶然相遇——当第一缕凉风捎来秋的信笺,当银杏叶飘落的第一抹金黄恰逢你驻足的刹那,这些自然界的仪式感,总会与生命中的某个重要时刻悄然重叠。

在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依稀记得刚入学那天,下着蒙蒙细雨,雾漫湘南,可谓是一幅水墨画。

可郴州的秋天似乎有自己的想法,喜怒无常。而地处郴州的湘南学院,也是跟着“大哥”变幻多端。

晴天,也许我们能穿着短袖在湘南学院散步,虽已入秋,可气温竟高达三十四五度,说是夏天也不为过。湘南学院的花花草草,也丝毫没有想要凋落的痕迹。依然能看见枝繁叶茂的樟树,能看见颜色鲜艳的花朵;也依然能晒到十分毒辣的太阳,阳光照在身上,火辣辣的。早晨呢,能看见朝阳升空,晚上呢,能看见夕阳落山。常有晚霞相伴,粉紫色的晚霞、橘红色的晚霞、火红色的晚霞……或许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在湘南看天空很奇妙的一点,是常常能看见日月同天,太阳和月亮共享这一片清明澄澈的蓝天,而在地面看它们的人啊,亦如梦如幻。

雨天也是占了秋天的一大部分。郴州的雨总是连绵不断,所以湘南的雨也连绵不断。时而雨大,时而雨小,但这雨就是不停。雨大的时候,雨滴敲着窗户、伞、地面噼里啪啦一顿响,雨滴打在树叶上、落在草上。雨小的时候,可谓是蒙蒙细雨,雨啊,它只在空中飘,你看得见它,但你挡不住它。打着伞吧,这雨却随风而舞,挡得住上面挡不住四周。常常出个门,身上就多了一层水。雾蒙蒙的天,也是湘南最好看的时候,雾环绕群山,湘南学院傍山而建,也被漫天迷雾笼罩着,给人一种“误入藕花深处”之感,十分迷人。

可湘南的秋,又是傲娇的,变幻无常的。在湘南,“早穿棉袄午穿纱”是常有的。早晨的湘南一片黑压压,还有刺骨的寒风四处游荡,我们不得不穿厚一点抵御这“寒气”,而到了中午,又常常出太阳,沐浴在阳光下,感觉十分温暖,而退到太阳无法笼罩之处,寒气又席卷全身。也是,早晚温差十摄氏度都是平常的事。或许事情“好坏参半”才是常态吧,既体验温暖又体验寒冷,才更显得刻骨铭心吧。

要说秋天的湘南最特别的,那必然是掉落的银杏叶。在秋天的湘南学院,似乎大多数树都很顽强,依然枝繁叶茂,依然青绿,而银杏不同,会变成亮黄色,会落一地,落在草地上,落在地砖上,落在学生们天天经过的阶梯上,随手捡一片银杏,都是一件秋天的湘南的艺术品,可珍藏于书中。

湘南的秋,或许朝阳亮眼,或许晚霞迷人,或许细雨令人烦闷,又或许无常的天气令人苦恼。但不可否认,湘南的秋,着实特别。


作品点评

文章以细腻笔触勾勒湘南学院秋景,将晴雨、昼夜、气温变化与银杏落叶等特色融入其中,生动展现秋日的独特韵味。语言优美,比喻精妙,如“流动的诗行”“温润的篇章”,富有诗意;既描绘景色之美,又融入生活感悟,情景交融,感染力十足。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黄   慧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