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旗
郴州市苏雅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张津旗,男,2011年11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苏雅中学。
创作背景:作者是土生土长的郴州人,对郴州的风土人情比较熟悉。周末游览了裕后街,品尝了栖枫渡鱼粉,结合之前游莽山的经历,再从课外搜集历史文化资料,融入个人感情与灵感创意,外加老师与家长的指导,以及平时的写作功底与语文积累,凝练而成此文。
代表作品
镌在翡翠匣里的乡愁“密码”
参赛作者:张津旗(郴州市苏雅中学)
指导老师:邓佩雯(郴州市苏雅中学)
我的郴州是女娲补天时的玉石,秦观的《踏莎行》无比贴切——“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里的山是汉子们盛酒曲的瓦罐,水是姑娘们以月光织成的素纱蝉衣,连黄昏都浸着柴火灶煨汤的光。
莽山的褶皱里藏着星火燎原的史诗。去年,爷爷带我去寻找红军洞。他布满沟壑的手掌抚过岩壁,青苔簌簌剥落,我似乎看到了昔日红军的模样。“这是当年红军的火把烙的印记。”话音惊醒了沉睡的钟乳石,洞顶水珠“叮咚”坠入石缝,溅起革命岁月的月光。
我们在天台峰分食饭菜时,岩缝里倏然探出只杜鹃,惊得野蜂撞翻了蜜罐,金黄的岁月变成郴州的故事。守林人的木窗悬着风铃,谷雨追着布谷鸟扑进屋,他斟满茶汤:“喝吧,这是云海窖藏百年的郴味!”
郴江是条会有灵性的龙。傍晚,它披着碧绿的丝纱在苏仙桥下睡着。李叔的船桨“哗啦”搅碎河水,惊得鳜鱼跃入鱼粉的碗。
我趴在裕后街数星星,刘婶的棒槌溅起水珠:“细伢子看仔细,波纹里刻着你的家乡。”待夕阳落在栖凤渡,江水偷饮了晚霞的桃酿,醉成釉里红的瓷碗。那年中秋放的孔明灯,载着鱼粉香漂过郴江两滩,灯芯燃作河水——叔叔说那是独属于郴城的长明灯。
郴州人的烟火气,是腊月灶膛里噼啪作响的乡愁。小玲奶奶熬麦芽糖必撒桂花雪:“甜了灶王爷的舌,甜了游子的心。”我追着香火龙看银河,新袄子被烫出洞,刘婶绣的补丁竟是天台峰那艳丽的杜鹃!上月送贺礼,二姨怀里的娃娃突然踹开鞋,满屋人笑着说:“听这声儿,活脱脱莽山笋破土的脆响!”
今晨收到哥的信,信封里抖落几粒莽山岩——说是镇得住东莞螺丝车床的乡愁;堂姐寄来的玻璃瓶中,郴江水正牵着月光跳舞。这些山水早融入我们的生活,凝成香火龙的光。就像爷爷吧嗒着旱烟说的:“咱郴州人啊,是山捏的筋骨,水养的心肠。”
作品点评
文章整体架构设计精妙,布局合理,各部分衔接紧密自然,彰显出独特的结构魅力。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王君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