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楠
洛阳理工学院学生
黄草镇杂忆
参赛作者:朱 楠(河南省洛阳市洛阳理工学院)
一日四时,一年四季,我每时每刻倾心于黄草镇。
金牛岛
金牛岛上多三角梅。不同人在每一个角落不经意间的一次邂逅,都构成了黄草镇画面的独属浪漫,可谓三角梅之恋。三角梅从未为任何一个地方独有,所以才会形成不同的特色。像四季如春的昆明姹紫,静静攀附墙头;像历史悠久的漳州五彩斑斓,且触目皆是。云南喜称为叶子花,我也在金牛岛上颇有体会,初认花为叶,后识叶为花。围岛游湖的步道,片片绿叶妆成红艳焕然一新。那花团锦簇的红叶鲜丽夺目,翩翩起舞,给人们一场视觉盛宴。后见于街道的盆栽上,青瓦白墙下那点墨成团的红色把清淡的江南特色割裂,融入了潇湘的辣椒朝阳的热情。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中形容三角梅很贴切,“花形不太好看,但是蓬勃旺盛,热热闹闹”。他未见枯败的花和地上的花瓣,我却见过经过烈日的暴晒,红叶的热情定格在枝头,成为了大自然的标本。记忆的回廊中,金牛岛不断更新存档,经历过新冠疫情的寒冬,春暖花开后重新出发。我思花语,坚韧不拔,顽强奋进,更自封它为黄草镇的镇花。心潮澎湃,心里那“生如夏花之灿烂”中的夏花从此有了雏形。
雷公仙山
翠山重重,绵延不绝。当“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之际,山头烟雾与落霞齐飞,金光粼粼,水墨丹青。烟雨见江南,我总是沉醉于黄草镇的群山中。而群山中尤其喜欢寒冬的雷公仙山。
晴空白云,山脚遥望顶端,银装素裹。我们一边向高处攀登,陡直的楼梯栈道,一步一景,山色各异,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神似。山向我们奔走而来,欲与人相拥,欲款语,亲切真挚欢迎我们的到来。
徒至末路,路程却越发艰难。纵然回首,却似登仙境之门,一离人间千万年。喜聆“柳暗花明又一村”,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却不曾想到是一块出其不意的平地。且中屹立一巨石,初识普通,细瞧石头地下无数个小石子堆积,摆放形状各异,间隔分毫不差,令人称奇。巨石上的笔迹难以辨认是非,这时间的痕迹更是让我想到了这背后的传说故事。传闻雷公仙山分为下仙和上仙两个部分。上仙乃高位仙职,处于最高处,隐于云雾之间,看天下苍生,观人间疾苦。下仙乃世俗普仙,掌人间琐事。听众生祈愿。也许这就是那下仙吧,虽没有任何文献佐证。观眼前众多“仙身”不禁悄悄双手合上虔诚拜见。
我们带着信念继续登雷公仙山,走过近万步陡阶梯以及悬崖峭壁,每踏一步,并在心里祈愿。山顶有庙宇,人烟稀少,香火旺盛。寒风凛冽,我们狼狈得与风雪争夺火焰,只为了给庙宇添香火。大概深山里庇佑众生的仙也会为之动容。
寒冬的雷公仙山格外有魅力。来自何处?是欲作天外飞仙在银树飞雪下怡然自得,是冰锥融化流下的静谧水滴声,是烟雾缭绕形成屏障犹如仙境,是唤不出名字的霜花白草……这些接踵而来的意外收获,还是那隐于山中的敬畏及信仰。惊喜于它的如梦如幻,敬畏于它的神秘陡势,以及源于信仰的坚持。这都是雷公仙山赋予给人们的。
湖光水色
黄草镇四面环湖,湖上每一处都是不一样的风景。我很喜欢在湖边闲坐,一坐就是一天。倘然兴致来了,就拿一个鱼竿垂钓,不在乎鱼是否上钩,只在乎山水之间。
清晨,湖面迎来第一缕阳光,金光粼粼,那束光芒为渔船提供了舞台,落在渔民的脸上,洋溢着希望。中午,晴空万里,湖面似一面镜子,碧青的水化作蔚蓝,似“水面初平云脚低”。黄昏,颜料泼进蔚蓝的湖中,似含苞欲放的春桃,又似少女如花的笑靥,黄草万物也似羞红了脸。夜幕低垂,当人家烛火,点点星光坠入湖面,清风徐来,万籁俱静,昏昏欲睡,满船星河入梦来。
黄草镇的湖水不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相反,黄草镇有东江湖漂流和水上运动,在夏季带给我凉意的同时还有些许刺激。最纯粹的快乐,莫过于,找一处小溪,如我童年般,入溪水处与小鱼嬉戏,和同伴打水漂、打水仗,偷得浮生半日闲。
民俗文化
赶集是中国许多乡镇都有的民俗,在那一天,村民会聚集到一起进行交易买卖。但也独具特色。每逢日子末位是2、5、8、0,就是黄草镇的赶集日。我喜欢趁早到栈道上看赶集日必不可少的节目。各村人从各岛坐船来到金牛岛,船千余乘,形成了一道风景线。村民担着箩筐,整齐摆放在市集上贩卖。箩筐里面必不可少黄草镇的特产,汇集了黄草镇的美食文化。
每个箩筐都有晒干的小鱼干,它从未缺席任何一次赶集日。镇上小商贩贩卖着烤鱼,油煎焦至脆黄的鱼肉,热气腾腾。还有隐藏在角落的自制鱼酱,都是鱼美食文化的组成部分。黄草镇因其四面环湖的特殊地理位置,早期大部分村民靠渔业为生,可谓大自然给予黄草镇人的馈赠。黄草镇的村民心存感激之情,时不时举办有关“鱼”的文化节来歌颂感激东江湖。
鱼粉深受众多人喜爱。除了本地鲜美的鱼让其钟爱,美味的还有其中的香辣。黄草镇人常常拿当地种的辣椒晒干来贩卖,还会做成辣椒粉、剁辣椒,但这些市集上一般见不着。我有一次乘船就听到外地人联系本地人欲购买,却被告知已售空,需要预定,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我很喜欢黄草镇制作的辣椒酱,常常会增添茄子干和干豆角等,将其拌饭,我能吃两大碗米饭。此外,辣椒酱中,我还能尝到茶油的清香。
黄草镇很多菜品中都喜欢放茶油,这也许是菜变美味的秘诀。从捡茶籽到最后成油的那一道道工序的过程,我体会到了那种传承已久的工匠精神。印象中,每个村民都守着自己的工序,一丝不苟地专注手中的活。那不单单是制造过程,更是一个集体的配合。从几百斤到几十斤,小到一个烧火都是不容小觑的,出油多少、香浓程度和它都是息息相关。
说到火,这就不得不说到传承之火——香火龙。汝城县以舞香火龙出名,但在我的记忆中,黄草镇也有此民俗。村民拿稻草、棕叶、楠竹、向日葵秆编织成龙的形状,再在其插上龙香。往往整个村庄的人都会出动。我曾有幸参与舞香火龙。那时的我年纪尚小,却被委以重任,为其插上龙香。但因手法欠缺导致手指被烫伤,我仍兴致勃勃。这次舞香火龙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香火点燃,整个龙体在夜光中熠熠生辉,在手提绣球的人指引下,数十到数百个年轻人一起将它舞起,穿街走巷,村民以燃鞭炮喜迎,盼望来年的好运和红红火火。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难逃的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家”和“人”。
作品点评
这篇《黄草镇杂忆》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小镇的独特风情。作者从金牛岛的三角梅、雷公仙山的奇景,到东江湖的湖光、特色民俗文化,多维度展现黄草镇魅力。文字优美生动,融入诗词与个人感悟,既饱含对故土的深情,也让读者领略到小镇的诗意与烟火气。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