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时权
郴州市统计局公务员
从“地理坐标”到“精神坐标”:一座城教会我青春担当
参赛作者:钟时权(郴州市统计局)
初识郴州,是在南下的列车上。这座湘南小城与我素未谋面,却成了我人生的新起点。作为一名异乡人,我曾以为故乡的山水已足够牵绊游子心,却不曾想,郴州的青山碧水、市井烟火,竟以温柔的力量将我引入一场扎根与热爱的双向奔赴。
在青嶂之间绘就初章
初至郴州,恰似开启一本尚未拆封的新书,每一页都让我心怀忐忑。从飞瀑流泉、灵动秀美的王仙岭,到雾漫其间、如梦似幻的东江湖,恍惚间竟与家乡有了几分相似。山水无言,却悄然消解了我的孤独。周末,我循着同事的推荐探访苏仙岭。石阶蜿蜒,古木参天,行至三绝碑前,那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穿越千年,叩击心扉。我忽然想到自己——同为异乡人,秦少游以诗词寄情山水,而我则以数据丈量城市。那一刻,郴州的山不再是地图上的轮廓,而是我生命中具象的注脚。
于平凡岗位中淬炼青春
在人口调研的街巷里,我学会了用数据丈量民生的温度。当人口流动数据转化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导航仪”,当劳动力结构分析成为洞察就业市场需求的“透视镜”,我忽然明白,人口调研的每一个小数点,都是打开民生痛点的钥匙,是统计人扎根基层的初心印记。在非遗技艺的工坊中,我见证了传统与创新在数据中深度交融。于“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看绣娘们将军民鱼水情化作灵动线条,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画布上,勾勒出触动人心的时代印记,这些在文化基因里生长的创新,让我看见郴州对历史的守望。在企业研发的实验室里,我读懂了科创背后的坚韧密码。走进精密制造企业的研发中心,科研人员在仪器前反复校准数据、在图纸上勾勒创新蓝图,那些在试验中沉淀的参数、在失败中修正的曲线,最终化作产品上的精准指标。这些科创故事,让我看见郴州在技术攻坚中以数据为刃、向创新而行的执着勇毅。从街巷到工坊,从实验室到人间烟火,统计工作不仅是对数字的精准计算,还是对民生温度的敏锐感知,对文化年轮的深度解码,对科创密码的执着探寻,当数据与现实共鸣,才真正彰显出统计工作的价值厚度。
在山水文脉中抵达归途
每当目光掠过东江湖的蓝、莽山的绿,总能想起初遇时的心动,想起调研路上的感动,想起同事们携手前行的温暖。作为一名统计青年,我深知自己的使命:用数据记录地区的发展,用脚步丈量山水的变迁,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光彩。站在新的起点上,郴山已不再是初见时的朦胧,郴水也不再是陌生的流淌。它们化作我工作中的每一次数据审核、每一场调研走访、每一次培训分享,化作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担当。
从初识时的懵懂,到工作中磨砺,再到扎根后的坚定,郴州教会我的,是在山水间读懂责任,在民生里领悟担当。当我的脚步与这片土地的脉搏同频,当我的成长与郴州的发展共振,终于明白:所谓 "郴山郴水郴情”,不仅是文人笔下的风月,还是无数人用热爱与奋斗谱就的时代赞歌,而我很荣幸能成为这赞歌里一个小小的音符,在山水间奏响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作品点评
文章以细腻笔触,将个人成长与郴州发展紧密相连。从地理坐标的初遇,到精神坐标的扎根,生动展现了在山水人文浸润、岗位实践磨砺中,统计青年责任担当的觉醒过程。叙事抒情自然流畅,立意深刻,彰显了青春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美好意义。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黄 慧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