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亮
郴州市公安局自贸区分局警察
绿色林邑红更浓
参赛作者:李锦亮(郴州市公安局自贸区分局)
穿越时光的尘埃,我们来到郴州市七一一矿旧址,红色记忆如同沉睡的火种,在我们驻足凝视的瞬间被重新点燃,照亮了我们精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踏遍青山访红色足迹,在历史回响中寻找精神的坐标,在红色足迹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是我们党在不断前行中取得胜利的重要源泉;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追寻红色足迹,铭记英雄事迹
郴州古称林邑,是一座林中之城,在绿水青山的覆盖下蕴藏着红色精神富矿。革命战争年代,有保留火种奔湖南,湘南起义“又一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国营七一一铀矿影响全中国。
走进七一一矿群旧址,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色的砖墙,复古的店铺······站在七一一时光小镇广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几个遒劲有力的红色大字映入眼帘,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进入展厅,观看了纪录片《功勋》,再现了矿工们当时在恶劣的环境下艰苦开采矿石的场景,其中最让人泪目的一个画面是矿工们在五十多摄氏度的温泉水中,脱下衣服,不断用冷水浇在身上降温,用铁锨铁锤一锤一锤干活······
一帧帧录像画面、一件件珍贵实物、一页页泛黄书稿、一张张老照片,向我们诉说着七一一矿奋斗的过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七一一矿激情与拼搏的历史,矿工们舍小家为大家,以“与天地斗其乐无穷”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舍生忘死为国挖掘铀矿。
七一一矿作为全国第一个铀矿,不仅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铀原料,还为我国氢弹、核潜艇的研制提供了稳定高品质的铀原料,七一一矿在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无私拼搏、默默奉献的矿工们就像《祖国不会忘记》歌曲所唱的,不需要歌颂、不渴望报答,但是山知道、江河知道,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会永远牢记。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了解七一一矿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体悟先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事迹,感受矿工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以身许国的精神,让我们更加明白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三次伟大飞跃的来之不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紧跟红色足迹,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一直被传颂着,红色故事展现了历史的真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鲜明体现。讲好红色故事,有助于传承红色血脉,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有助于我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红色故事从未远去。郴州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是“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军规颁布地,还是党的群众路线发祥地,郴州不但有红色教育基地湘南起义纪念馆,而且还有“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七一一矿旧址群。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要讲好“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为民爱民的故事,要讲好“铮铮誓言,不朽军魂”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要讲好“为了祖国核事业发展,献完青春献生命”勇于攀登、无私奉献的故事······
使命如炬,初心如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发扬红色精神,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让红色基因世世不衰,要胸怀梦想又脚踏实地,敢作敢为又善作善成,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讲好我们的红色故事。
用好红色资源,担当历史使命
回首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再出发。进入新时代,革命文物焕发新生机,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老区发展的活力源泉。
“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汝城县沙洲村打造“红色文旅、绿色产业、古色瑶乡”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模式,呈现全面小康、美丽乡村的诗意画卷;苏仙区许家洞镇七一一时光小镇推出“红色旅游+绿色康养”发展模式,凭借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用文旅唤醒工业老区,实现矿区旧貌换新颜的华丽蝶变,曾经神秘的铀矿区成为了今天的网红打卡地,七一一矿成为了让工业遗产从沉睡到新生的典范。
一寸山河一寸血,历史不容忘却。星散在华夏大地上的革命文物,正在新时代焕发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绽放夺目光彩。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更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更远。我们作为时代新人要体悟先辈初心,接续先辈事业,扛起先辈使命,厚植为民情怀、砥砺红色意志,勇于担当,苦干实干,挖掘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为老百姓带来实惠,想方设法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我们要以先烈为榜样,发扬他们的精神,接续他们的事业,用红色精神凝心铸魂、以红色资源为民造福、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立足郴州这片红色热土,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让绿色郴州在新时代越来越红、越来越火。
祠坊寻古
在匆匆流逝的岁月里,每一次与古迹相遇,都像翻开一本无字的史书。我爱古迹,不仅爱它的沧桑之美,还爱它承载的故事。一块残碑,或许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兴衰;一道斑驳的彩绘,可能藏着工匠未说完的祈愿。古老的建筑,时光的容器,封存着一个又一个故事。
在来汝城之前就听说了汝城县文化底蕴深厚,可惜一直没有机会领略。初春,因为工作安排,我来到了汝城县,要在这里工作两个多月,这便有了去体悟的机会。
仲春的一个下午,吃完晚饭,我约上同事,我们在路边扫了一辆共享单车,开着导航兴致勃勃地朝卢阳镇老城区驶去。一路上我们聊着即将要见到的古祠堂、石牌坊。同事说,他老家也有祠堂,平常还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他告诉我宗祠俗称祠堂,也叫家庙、祖庙,是本族举行祭祀庆典、聚会议事、协调纠纷等活动的中心,更是一部浓缩的家族史。
我们穿过一条条小巷,绕过人行小桥,迎面是一座古朴的牌坊,白石砌成,四柱三间,斗拱层叠,檐角翘起,在岁月的侵蚀下已有几分倾颓,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好像默默地矗立在那等候我们。把自行车停好后,我们漫步在青石板路上,看着光溜溜的路面,仿佛能看到当年这条路上商贾云集、人流不息的繁华热闹景象,旁边清澈的小河静谧地流淌着,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小镇百年往事。走过石板路,走近古老而斑驳的石牌坊,现在还能依稀看到牌坊中间门额正中阴刻“绣衣坊”三个字,原来金色的镀金字体早已经褪去,留下的是历史的厚重与沧桑。看旁边的简介上写着,“绣衣坊”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是全国唯一一座专为旌表监察官员的牌坊,也是湖南省石牌坊建造时代较早的一座,被誉为“湖南第一坊”。
站在石牌坊下,了解了建造缘由后,我对这座牌坊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对这座牌坊所表彰的监察史范辂感到由衷的敬佩,在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时期,他不畏强权、刚直不阿,多次弹劾太监毕真、黎安等人,又揭发宁王与宦官勾结谋反,最后被下大狱,这种嫉恶如仇、义无反顾的斗争精神此刻在眼前具象化了,“此心若有纤毫伪,口舌飘零不得还”的呐喊声仿佛依旧在耳边回响。我停下脚步,仰望着这座牌坊,既折服于它的艺术,又倾倒于它背后的故事与精神。忽然间,我感觉石头能说话,每一块石头都能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在坊下静静地聆听着,久久不愿离去。
走进汝城,让人对传统文化有一种敬畏与惊奇的感受,这里的“香火龙”民俗活动、古祠堂文化、周敦颐理学等都享誉盛名。目前,汝城县保留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900多座。这些古祠堂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星罗棋布,并有金山、津江古祠堂群,在汝城村村有祠堂,姓姓有祠堂,因此汝城被誉为“古祠堂之乡”。
距离“绣衣坊”十米的距离就有两座祠堂,分别为范氏家庙和中丞公祠,范氏家庙门前双狮拱卫,祠堂悬挂着“翰林第”“荣禄大夫”等匾额,彰显范氏一门三进士的荣光。推开漆色斑驳的门扉,我听到了木轴转动的叹息,这座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的古老祠堂,正以深邃的历史吸引着一个个参观者。进入大门,首先看到一个被苔藓啃噬的天井,四周缝隙里渗出浅浅的新绿,在这古朴的祠堂里显得生机勃勃。往里走依次是前厅、正堂,里面柱子上都配有对联,四周古色古香的墙壁上雕刻家训家风,在我印象里最深的是“忠、诚”,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看重忠诚,爱国主义、诚信友善的理念,上至庙堂、下至乡野都是一脉相承的,在今天更是历久弥新。这座祠堂从选址造型、布局朝向到门坪巷墙都追求整体和谐,融风水、美学、礼教为一体,并辅以大量精工细作、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彩绘、楹联等,无不体现着汝城人追崇祖宗、崇尚礼教的特点。
古老的宗祠,是一本活着的中华文明密码本,它不仅是祭祀先祖的场所,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具象化载体。那些图腾、名字、牌位诉说着血脉延续的故事,雕梁画栋间流淌着诚信友善的理念,褪色的族谱里记载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当我们在祠堂聆听老者讲述古老的故事,当游子归来触摸墙壁上诚信、友善的铭文,传统文化的基因便在无声中完成了代际传承。这些屹立百年的建筑群,恰似文明长河中的航标,指引着后人守护精神原乡,也是在外游子的根和魂。
夕阳西下,喧嚣褪去,我们踏上归途。石头虽沉寂,却刻满春秋,“绣衣坊”的传奇,似一脉溪水,流过青石巷陌,代代润人心;古老的祠堂,凝固的文化,把先辈的训诫刻进斑驳的梁柱,织入褪色的匾额,站在守望百年的屋檐下,我们接过的不仅是记忆,还是面向未来的勇气。
作品点评
文章《绿色林邑红更浓》紧扣“绿色林邑红更浓”主题,以七一一矿旧址为切入点,从追寻足迹、讲好故事、用好资源三方面展开,层次清晰。通过生动描述历史与当下实践,展现红色精神内涵,号召传承红色基因,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实意义,感染力强。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黄 慧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