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玲 | 郴州市临武县第七完全小学教师
2025-04-18 15:56:49


王艳玲

郴州市临武县第七完全小学教师



作者简介

王艳玲,女,生于1980年3月,现任临武县第七完全小学工会主席兼党支部宣传委员、语文教师。参加工作25年来,始终坚持用爱耕耘乡村教育沃土,诠释着一名乡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曾被评为“郴州市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郴州市骨干教师”“临武县优秀班主任”“临武县优秀教师”。迄今为止,已有近30篇论文分获国家、省、市、县级一、二等奖;教学比武、教研课题等多次荣获佳绩。

创作背景:作者扎根郴州乡村教育25年,以郴州幼师求学经历为起点,融合袁枚《苔》的坚韧精神与李镇西等教育家的理念,结合班级诗集、美篇记录等实践,抒发对乡土哺育的感恩。通过“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自我期许,传递基层教育者“追光而行”的使命感,展现教育情怀与建设家乡的赤子热忱。



代表作品

郴山郴水孕郴情

参赛作者:王艳玲(郴州市临武县第七完全小学)

楚南古邑,最美郴州。作为一名深耕郴州乡村教育沃土25年的中师生,我无比自豪,最喜清朝袁枚所写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骄傲,我便是那苔儿一粒。  

梦之始——点亮心灯 

1997年,我从临武县的一个小山村考入郴州幼师。初识郴州幼师,她坐落在“人间十八福地”苏仙岭脚下、郴江河畔。她小而精致:小的是规模,精致的是内涵。至今眼前还能浮现出李熙影校长手提垃圾桶在校园里捡垃圾的情景,一大早踩着凳子训话的场面;耳畔还回响着她“苦三年,累三年,幸福工作三十年”的谆谆教导……一个个可爱的名字也随之留在了心底——班主任谢婧老师、唐伟林老师、胡征老师、潘向东老师、谢耀华老师、匡勇进老师、李一萍老师、陈宏老师、李春老师等。  

幼师三年,我在这里锤炼了“说唱跳弹画”五项基本技能;在活动中(如艺术体操比赛、校运会、艺术节、美术展、交谊舞培训、书法培训……)培养了各种能力;更是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校训铭刻于心,付诸于行!  

郴江河汩汩向前,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描绘着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逐梦中——追光而行

2000年幼师毕业,我的教学生涯由此展开。我循着师长们为我点亮的心灯,探寻教书育人的奥秘,不断吸收更多的光芒,为自己照亮前方的道路。寻觅中,李镇西老师犹如一道光照亮了我的世界。他的《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深深感染着我,牵引着我。我追光而行。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李镇西老师每接一个新班,送给学生的见面礼,以此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做一个善于感恩和感动的人。记得他在一次班会课上给学生读了这样一段文字:人不能没有原则,但要拥有自己的原则首先必须学会感动。因为,只有没有根本的是非观的人才会万事无所谓,才不会被感动。为什么我们不能扔下冷漠的面具,试着去被感动,哪怕感动于一朵花、一棵树、一条河?不会感动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不会感动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做人的准则、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这不都是作为教师应该要培养学生的内容吗?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18年,我开始关注李镇西老师的公众号“镇西茶馆”,通过这个平台,我又认识了一大批带光者:朱永新、于永正、程红兵、陈秋菊、胡小鸥等;还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成长比成功更可贵》《教育的100种可能》(上、下),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等,从精神上丰盈自己。  

2018年,我开始用美篇写日记,记录生活、教学故事、教学成果,整理出版了美篇书《花儿成长记》《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和我的六一班》。我也沉醉于收集整理学生的习作、手抄报、视频等,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像陈欣怡、王恬等同学,美篇也制作得有声有色。班级里诞生了第一本诗集、第一本优秀作文选、第一套循环日记。当我把教育故事分享到朋友圈时,意外收获了“你是一个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的赞誉。“教育情怀”——这是多么神圣的字眼!我深感自己还需继续努力!  

2017年开始,我用笔书写教育故事,5年间在龙源临武、郴州教育信息网、红网时刻、新湖南客户端、科教新报、华声在线等平台发表上百篇稿件。2021年,我有幸被评为“郴州市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学校被评为“郴州市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7月17日,个人先进事迹被郴州文明网报道,即道德模范栏目【身边好人】——郴州王艳玲:扎根乡村22载,用爱耕耘教育沃土。  

尾声——向着光亮那方

很喜欢郴州籍青年作家刘同写的《向着光亮那方》里的句子:当一个人需要光亮的时候,他是积极的;当一个人找到光亮的时候,他是无畏的;当一个人追逐光亮的时候,他是可敬的;当一个人给予别人光亮的时候,他是温暖的。  

我享受着教师职业带给我的幸福感!庆幸——郴山郴水孕郴情!感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暗许——前方的路还在延伸,我将向着光亮那方继续赶路,带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豪情……



作品点评

本文以“苔”自喻,以光为引,结构清晰,情感真挚。通过引用袁枚诗句、李镇西教育理念及个人教学实践,层层递进展现扎根乡村教育的赤子之心。细节处见真情——校长捡垃圾、班级诗集、美篇日记等具象场景,与“郴山郴水”的地域情怀交织,塑造出有温度的教育者形象。末段排比收束,将个人追光之路升华为教育者的使命传承,文气贯通,余韵悠长。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黄 慧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