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雨康
郴州市荷叶镇中心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袁雨康,男,2010年9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荷叶镇中心学校。
创作背景:晨雾中的荷塘、古道上的马蹄印、老人讲述的红色往事,像一粒粒火种点燃了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语文课上,作者将荷塘月色与王奶奶送粮的马灯相连;历史课上,作者讲述上路村军粮的秘密。这些片段最终汇聚成我的散文《荷叶情,郴水梦》
代表作品
荷叶情,郴水梦
参赛作者:袁雨康(郴州市荷叶镇中心学校)
指导老师:李箭波(郴州市荷叶镇中心学校)
山水为卷,泼墨乡情
荷叶镇的晨雾还未散尽,露珠已顺着翠叶的脉络滑落,在塘面激起细碎的涟漪。远处,九仙岭的轮廓被朝霞染成金边,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我总爱踩着青石板路,循着蝉鸣声漫步至荷叶塘——这里是我童年的调色盘:春日浮萍初生,夏时芙蓉映日,秋夜莲蓬低垂,冬晨残荷听雪。记忆最深的是盛夏午后,伙伴们猫着腰钻进荷叶丛中,水珠“扑簌簌”打湿衣衫,惊起蛙声一片,连风里都裹着荷香。
湘粤古道蜿蜒如龙,苔痕斑驳的石阶上,依稀可见马蹄叩击的印记。父亲曾说,百年前商贾们驮着茶叶与丝绸从这里南下,驼铃声惊醒了沉睡的山林。而今,我抚过道旁苍劲的古柏,指尖触到的不仅是粗糙的树皮,更是一段段尘封的往事。这条古道,是时光的纽带,将荷叶镇的烟火与历史的星辰紧紧相连。
赓续薪火,血色丹心
荷叶镇的红色血脉,流淌在每一寸土地上。王淑兰奶奶的故事,是街巷间最动人的传奇。那年烽火漫天,她剪去长发,披上粗布衣,扮作农妇潜入敌后。在鉴塘坂的茅屋里,她与谭莲亮叔叔彻夜密谈,油灯如豆,映照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一粒米,一颗心,都是前线战士的命!”她挨家挨户动员乡亲,藏军粮于地窖,送情报于月夜。最惊险时,她与范卓爷爷假作夫妻,借婚嫁之名穿越封锁线。敌人盘查得刺刀寒光凛凛,她却将密信缝进衣襟,笑答:“回娘家探亲哩!”
这些故事,被镌刻在镇史馆的展板上,更烙印在我的心间。清明时,我们为烈士墓献上白菊,墓碑上的名字早已模糊,但他们的誓言却穿越时空,化作我们笔尖的热血——历史从未远去,它正由新一代少年接续书写。
少年执笔,再续华章
作为“荷叶情”小队的一员,我的书包里总装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周末,我们叩开百岁老人李爷爷的木门,听他颤声哼唱抗战时的民谣;我们登上红军哨所遗址,抚摸弹痕斑驳的砖墙,任山风将当年的冲锋号声送入耳畔。归校后,我们将故事绘成连环画,写成剧本,在校园长廊展出。当低年级的学妹指着画问“这是真的吗”,我总会骄傲地昂起头:“看!这就是我们的荷叶镇。”
课堂上,语文老师带我们赏析《荷塘月色》,我却悄悄在作文本上写道:“荷叶镇的月色,是王奶奶夜送粮草时的那盏马灯。”历史课学到解放战争,我举手补充:“我们镇的上路村,曾藏过三千斤军粮!”这些零散的片段,终汇成一场名为《古道新生》的舞台剧。谢幕时,台下掌声如雷,而幕布后的我们,早已泪湿眼眶——原来,少年稚嫩的肩膀,亦能扛起文化传承的旗帜。
以梦为舟,共济郴水
我常幻想二十年后的荷叶镇:无人机的镜头掠过万亩荷田,智能温室里,湘莲与科技共生;古道旁建起沉浸式纪念馆,游客戴上VR眼镜,便可与百年前的商队同行。而我们——今日的少年,或许已成为工程师、教师、作家,但无论身在何方,定会如湘南的竹,将根深深扎入故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正是我此刻的心声。王淑兰奶奶用箩筐扛起了一个时代的希望,而我们将以笔为桨,在郴水的柔波里,驶向更辽阔的远方。
后记
此文落笔时,窗外的荷叶塘正落着细雨。雨丝轻敲荷叶,如古琴低吟。我知道,每一滴雨终将汇入郴江,奔涌向海;而每一名荷叶少年,亦将带着故乡的烙印,在新时代的潮头破浪而行。
作品点评
这是一篇扎根泥土、仰望星空的佳作。文章以荷叶镇四季为经纬,将山水之美与红色记忆编织成诗。如“古道苔痕斑驳如龙鳞”的比喻,既具古典意境,又暗含历史沧桑;“雨丝轻敲荷叶如古琴低吟”的通感运用,让文字有了音乐的韵律。突破传统红色叙事框架,巧妙融入科技元素。用“AR古道”“量子莲子”等意象,展现青少年对文化传承的现代思考,呼应大赛“创新创造”的主题。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故土的赤子之心。这种情感不是口号式的歌颂,而是通过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自然流露,极具感染力。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 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