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艺涵
郴州市荷叶镇中心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谭艺涵,男,2009年12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荷叶镇中心学校。
创作背景:作者从小在郴州荷叶镇长大,常听爷爷奶奶讲塘泥里埋着的故事。去年暑假,跟着乡史馆老师傅清理塘底淤泥,挖出锈蚀的犁铧和褪色地契残片,这些老物件让作者萌生了用荷叶串联家乡百年变迁的想法。
代表作品
血色荷叶:
泥土里的英雄史诗
参赛作者:谭艺涵(郴州市荷叶镇中心学校)
指导老师:袁永康(郴州市荷叶镇中心学校)
当罗霄山脉的野风掠过荷叶镇时,那些嵌在田埂里的弹片便簌簌作响,像是深埋地底的亡魂在磨刀。老樟树虬曲的根须绞着半截生锈刺刀,树瘤里渗出暗红汁液——镇里孩子都知晓,这是秋收暴动时,赤卫队长把最后一颗子弹打进自己太阳穴后,血浸透的树。
河滩上晾晒的裹脚布永远泛着硝烟黄,女人们抡起棒槌捶打粗布时,总能在捣衣石缝隙里抠出碎骨渣。新嫁娘的红盖头要压在烈士碑下三昼夜,说这般染出的颜色最正,能镇住半夜从郴州古道飘来的马蹄声。
这片土地会吃故事。
春耕的犁头翻出半枚朝鲜勋章,秋雨冲刷出褪色的立功喜报。就连镇口土地庙香炉里,都掺着1951年欧阳香花送长子参军那日,洒落的五谷与泪珠结成的晶粒。老人们说荷叶镇地气烫脚,因着地脉里淌着三股血:民国三十四年饿死的,抗美援朝战死的,还有那些把名字刻进《桑田自然村志》却化作春泥的。
而今我站在这片滚烫的土壤上,看见时光如晒谷场扬起的秕谷,纷纷扬扬落成碑文。
泥土里长出的刺刀
高粱酒般浓烈的阳光泼在荷叶镇斑驳的土墙上,欧阳香花的手掌在织布机上磨出火星子。这个守寡十年、用野菜汤喂大四个儿子的妇人,此刻正把大儿子何历懂的名字缝进军装。针脚密过她当年给亡夫缝寿衣时的泪痕,布匹里裹着晒谷场上的高粱香,裹着丈夫三十六岁就累死的那个夏夜——“保家卫国”四个字在她舌尖滚烫,像含着一块通红的炭。
镇公所门前的楝树下,谭国保正擦拭那枚沾着平江硝烟的“毛泽东奖章”。他记得父亲谭代柏的尸骨埋在异乡的弹坑里,记得东北战场上的雪混着战友的血,此刻却把勋章按进胸口最深的弹痕:“XXXX军功,老子要换金达莱开遍鸭绿江。”十七岁的欧阳邦贵蹲在战壕里嚼草根,怀里揣着母亲用裹脚布包着的炒米,子弹擦过耳畔时,他恍惚听见母亲在晒谷场上喊:“三伢子,回家喝糊粥——”
弹壳里开出的映山红
上甘岭的月亮碎成弹片扎进欧阳德辉的肩胛骨。这个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老兵,此刻正用豁口的搪瓷缸接岩缝里的血水。他想起荷叶镇后山那些会唱歌的溶洞,游击队员曾在钟乳石间传递《湘南起义宣言》,如今他把自己变成人肉电台,用湖南腔的暗号在炮火中传递军令。
欧阳邦贵在烟幕弹里化作一道鬼影。冲锋枪喷吐的火舌像极了老家秋收时焚烧秸秆的烈焰,他在弹雨中翻滚的姿势,与父亲欧阳显瑛被国军抓走那夜,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弟弟在晒谷场上打滚的模样惊人相似。当他把沾着脑浆的战斗命令塞进团长手心时,突然明白:这场战争不过是荷叶镇世代轮回的宿命——爷爷躲壮丁跳了潭,爹爹被流弹削去半张脸,如今轮到他用肠子当电话线。
勋章里酿出的高粱酒
复员军人卢永江的锄头正在水源村的地底敲打战鼓。他把战场上学来的爆破技术用在开山引水上,硝铵炸药炸出的渠道比朝鲜战场的交通壕还要笔直。这个在上甘岭七天七夜没合眼的汉子,如今举着火把在地底水库勘探,岩壁上滴落的水珠让他想起长津湖的冰凌——只不过这次,他要把子弹换成稻种,把战壕变成粮仓。
谭国保的“金日成奖章”锁进了腌菜坛子。每当荷叶圩赶集的日子,他就倚着老槐树给孩子们讲湘南暴动时赤卫队用梭镖捅穿装甲车的传奇,酒糟鼻在夕阳下红得像军功章上的五角星。
裹脚布缠住的纪念碑
欧阳香花的裹脚布最终缠在了镇史馆的玻璃柜上。九十七岁的她坐在轮椅里,浑浊的眼珠倒映着展柜里儿子的军装,突然咯咯笑起来:“当年送他走时,这衣裳能装下两个他……”风从罗霄山脉吹来,带着湘南起义时的火把余温,带着半条被子的棉絮,把老妇人银白的发丝吹成一面招魂幡。
在荷叶镇,每个弹孔都长成了映山红,每块弹片都化作了犁头铁。那些埋在异乡的骨头,终究在《桑田自然村志》的墨香里找到了回家的路——就像湘江支流最终都要流进洞庭湖,红色血脉永远在郴山郴水间奔涌。
作品点评
该文以荷叶为时空纽带,用“淤泥中的铜钱”隐喻历史沉积,“霓虹镶边的荷叶”勾连城乡巨变,展现了初中生独特的视角。小作者巧妙化用迟子建的苍茫笔意,将土改地契、5G基站等元素融入荷塘倒影,让硬核的乡村发展史裹着荷叶清香娓娓道来。文中“藕节蜷曲蓄势”“叶柄撑起山河”等意象,既符合植物特性又暗含时代精神,如塘面露珠般将宏大叙事折射成少年可感的光斑。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 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