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茜
郴州市第五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李惠茜,女,2011年9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五中。
创作背景:这篇《郴韵栖凤渡 烟火映乡愁》源于我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栖凤渡的历史传说、四季景色、鱼粉香气是我创作的灵感源泉。我希望通过文字,让更多人了解郴州的山水之美、烟火之暖,感受这片土地的深情与魅力。
代表作品
郴韵栖凤渡
烟火映乡愁
参赛作者:李惠茜(郴州市五中)
指导老师:秦华强(郴州市五中)
郴江悠悠,绕城而过,栖凤渡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湘南大地上。当郴江水泛起阵阵涟漪,栖凤渡便以山水为经,以人文为纬,织就一幅生生不息的林邑风情长卷。
风云史诗栖凤羽
古渡口的石阶带着西河的体温,荡漾的水纹写就壮阔史诗。公元前206年,英布率楚军在此登岸,追杀义帝,那沾满楚王血脉的利剑,搅动了楚汉之争的风云。三国烽火燃至湘南,庞统赴任耒宜县令时在此投宿,从此,“栖凤渡”三字便带着凤雏之才的余温,镌刻在郴州的血脉中。
宋绍兴二年,据说岳飞曾在此屯兵抗金,旌旗猎猎,战马长嘶,那战斗的呐喊声至今仍在山岭间长鸣。这些风云跌宕的历史,历经时光沉淀,铸就了永不屈服、刚毅坚强的郴州人。
凤凰栖处有文心
传说凤凰曾栖息于此,它带来祥瑞,让这方山水独具灵韵,或许正是这份灵韵,引得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在青苔斑驳之处,依稀可见文脉传承。韩愈曾三下岭南,六过郴州,留下“山作剑攒江泻镜,扁舟斗转急于飞”的感慨。
周敦颐种下的莲花,历经风雨,仍旧“出淤泥而不染”。最动人的要数那三绝碑,秦观的愁绪、苏轼的旷达、米芾的锋芒,在西河的悠悠月色中,吟诵着“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千古绝唱。
山水自成画卷美
栖凤渡的田野,是农人用汗水写就的立体诗集。初春,油菜花海如天仙打翻的调色盘,金色浪潮奔涌到远山脚下。熙熙攘攘的游人穿行其间,快门声和欢笑声惊起采蜜的蜂群,碰撞出春天的交响曲。
盛夏,月光漫过稻田,微风携着稻香,蛙声阵阵竞相吟诵着宋词里的热闹。金秋,稻浪滚滚,写就一封封献给大地的情书。手持镰刀的弯腰刹那,血脉里的农耕基因就此苏醒。寒冬,每条涟漪、每阵风声、每片雪花,都诗意地栖居于此,共同绘就一幅美好画卷。
烟火人间情悠悠
当晨光洒向村头的鱼粉作坊,千年古渡便在火红鲜辣的鱼汤中苏醒。老板将鲜熬的鱼汤浇在爽滑米粉上,撒上葱花、榨菜,香气四溢。鱼汤用新鲜鲫鱼、鲤鱼熬制,乳白浓郁;米粉手工制成,韧劲十足。
吃一口鱼粉,鲜美瞬间在舌尖炸开,鱼香、米香交织,暖了胃,更暖了游子的心。离家多年的朋友说,在外尝过诸多美食,却总想念家乡的鱼粉,那是家的味道,是童年的记忆,是奶奶在晨曦中忙碌的身影。
每当异乡的月亮爬上窗台,藏在胃里的乡愁便会苏醒,提醒着每个游子:循着鱼粉的香气,就能找到回家的路。栖凤渡的渡船终究会远去,但西河水的乡情永远鲜活;丹霞地貌会被风化剥蚀,可绵绵乡愁将在炊烟里永恒。
当我们再次捧起鱼粉碗,尝到的岂止是香辣味美?那是凤凰衔来的文化火种,是山水孕育的生命密码,是万千郴州人拳拳赤子之心。此心安处,便是栖凤;此情归处,便是家乡。
我愿成为栖凤渡的一棵树,扎根乡土,静静守望这份质朴乡情;我愿化作郴江的一滴水,融入江流,回馈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紧扣“郴韵栖凤渡,烟火映乡愁”这一主题,从历史、文化、自然、美食等多个角度展现了栖凤渡的独特魅力。作者通过对家乡的深情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与眷念,立意积极向上且富有感染力,能引发读者对家乡情怀的共鸣。结尾部分将个人情感与对家乡的责任担当相融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 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