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媛
湖南信息学院学生
竹影摇曳处,乡情岁月长
参赛作者:李嘉媛(湖南信息学院)
在湖南郴州的小农村,时光慢悠悠的,处处透着宁静与质朴。家家户户的院子、田间,满是果树和蔬菜,日子平淡却满是烟火气。可对我来说,记忆里最深刻的,还是那片翠绿的竹林。
打我记事起,每年立冬后三天,爷爷总会熟练地把磨刀石搬到院子里,旁边再打上一盆清水,紧接着便弓着身子认真磨起刀来。“嚯嚯”的磨刀声尖锐而又急促,惊得屋檐下的麻雀四散而飞。磨好刀,爷爷把旱烟杆叼在嘴里,拿起锋利的弯刀,矫健地走向竹林。别看竹子纤细,生命力却极其顽强,尽管爷爷年年都来砍伐,竹林依旧郁郁葱葱。
“叮咚”一声响,爷爷将从外面背回来的竹子扔在厅堂里。奶奶便在一旁默默地收拾着撇下来的枝叶,把它们扫到土灶边,不一会儿,土灶里燃起温暖的火苗。我蹲在一旁,看着爷爷“砰”地一声劈开竹子,随后沿着纹理小心翼翼地劈篾。在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中,竹片变成了宽窄、厚薄均匀的竹篾,仿佛被赋予生命。
爷爷话不多,吃完饭后,便会在厅堂里专注地劈篾,这一劈,往往就是好几周。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户洒在爷爷身上,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与周围的竹篾交织在一起。只见爷爷拿起刮刀,一下又一下地刮削着竹篾。每一下刮削,都像是在与竹子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竹篾的毛刺和棱角渐渐消失不见,表面开始变得光滑,如同柔软的彩带。我在旁边好奇地挥舞竹篾,爷爷总会叮嘱道:“小心点,莫划到手。”
接着就是编织环节,爷爷的手活很好,只见他麻利地将横向和竖向的篾条按抽一压一的方法交织在一起。那些篾条在他手中就像听话的士兵,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短短两三天,一个崭新的簸箕就在爷爷的手中“变”出来了。这个簸箕随后成了奶奶平日里装菜的菜篓,它静静地待在厨房一角,装满了新鲜的蔬菜。不仅承载着一家人的生活琐碎,还见证着三餐四季的烟火日常。
小时候,我总钦佩爷爷能把竹子变成实用的簸箕。长大后才明白,这些竹子不仅是爷爷的材料,更是我童年最珍贵的回忆,它们陪伴我长大。每一根竹子、每一条竹篾,都凝聚着浓浓的乡情,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它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也是我心底无法忘却的乡愁。
如今,时代飞速发展,农村也变了模样,但那片竹林和竹编器物,永远是我的精神原乡。它们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印记,藏着先辈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作品点评
文章以细腻笔触,从立冬砍竹写起,将爷爷磨竹、劈篾、编织的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把竹编融入乡村生活日常,展现出平淡中的温情。以小见大,借竹影和竹编器物承载乡情与乡愁,凸显传统农耕文化印记,质朴文字饱含深情,引人共鸣。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黄慧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