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渝钦 |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
2025-04-16 14:11:48


朱渝钦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



作者简介

朱渝钦,男,2003年3月出生,郴州汝城人,现就读于中南民族大学。

创作背景:作者的家乡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是一座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千年古县,不仅有仙气氤氲的九龙江森林公园、从地脉喷涌而出的天然温泉,也有周敦颐先生讲学的古迹以及“半条被子”的动人故事。千年的时光隐没了这座小城无数的春夏秋冬、喜怒哀乐,却也大浪淘沙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装故事”“香火龙”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作者的童年,是小城特有的年味,也构成了他对家乡的记忆与思念。2025年春节他回到家乡,参与了“香火龙”的演出过程,从过去的旁观者变身为文化表演的亲历者,切身感受到热闹繁华背后的艰辛付出,对于文化和情感的相互作用也有了更深的感悟,于是在舞龙结束当天晚上记下这段经历,存档留念。


代表作品

汝城非遗:香火龙

参赛作者:朱渝钦(中南民族大学)

指导老师:郭雨萱(中南民族大学)

从孩提时期我第一次接触香火龙到如今成为舞龙的一员,十余年的时间里故乡陪伴了我的成长,我也见证了故乡的发展繁荣。

过去作为孩童的我只需要提着灯笼与小伙伴同行,从远处眺望香火龙,看它在黑夜里翻飞腾舞,感受一年一度的非凡热闹。如今参与其中成为舞龙人之一,我才切身感受到热闹背后的艰辛。

香火龙一般在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八举行,这段时间正是老家最热闹、人最多的时候。舞龙一般以“房”为单位,一房人即是一个村子里的同姓族人,可以追溯到某一同姓且有记载的祖先。“房”里的人以血缘为纽带,又大都有共同的成长环境(村子),所以往往有很自然的亲切感,这也是舞龙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舞龙第一步首先是集资,“房”内每户人家自愿捐款,一般一条龙制作成本两万元,还不包括香火狮,以及舞龙全程不间断的鞭炮、烟花,和数十名维持治安的工作人员费用,对于几十户小老百姓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然而本应是最大的开支——舞龙的人工——由我们自己承担了。按照规矩,“房”里每户人家派出一位壮丁(我们称为“劳力”)志愿参与舞龙,今年我爸的任务落在我头上。与其他地区舞的龙不同,香火龙由木头、稻草与特制的龙香组成,长十余米,重数千斤,全身有十处节点,每个节点五个劳力轮流上阵,全程持续一个半小时。

开始前半个小时,劳力们在宗祠门口点燃香火龙。为了防止在舞龙过程中被烫伤,每个人都穿戴了草帽、手套、口罩。然而即使装备充足,我还是在一开始就感到不妙。当众火把升起点燃龙身时,我还没来得及为接下来的旅程兴奋或担忧,一股浓烟袭来,打断了我的思绪,不仅鼻喉呛得不行,眼睛也被熏到睁不开。当出发的指令到来,我顾不得滚滚浓烟,和小伙伴一同扛起我们的节点。刚一上手我就感觉到龙身的重量,两个脆皮大学生只能勉强扛起一个节点。我们在浓烟中穿行,要配合队伍的节奏,要小心头上燃烧着的龙香,还要留意地上散落的火堆,以及避开四处飞溅的鞭炮。刚开始没五分钟我就后悔起来。   

可当我扛起这一节点的那一刻就注定没有回头路了。工作人员提前在我们行进的线路两侧布好了鞭炮和烟花,确保整条线路烟花和鞭炮不断。这却苦了我们这些劳力,龙香的烟和鞭炮的硝烟混在一起让空气变得十分浑浊,我们难以睁眼,靠着天上烟花的光亮赶路,有时要小心躲避鞭炮,有时要小心被人群挤进小路旁的水沟。坚持大约一个小时后我几乎力竭,在一次下到田埂中又遇到脚抽筋,于是慢慢落在队伍后边。

当香火龙的队伍穿过村里的每一条能够通行的小路,让村里所有人一饱眼福后,我已浑身湿透,精疲力竭,与大部队一同回到宗祠门口。这时突然所有人一拥而上抢龙香(特别是龙头香),我才意识到大家是取香来讨好运。此时的香火龙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最后的力气取悦着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人民。我仿佛看见它的灵魂隐入云霄,等待一年之后的浴火重生,等待再一次风光无限……

明年再会,香火龙!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生动展现了作者从观赏者到参与者对汝城香火龙非遗活动的全新认知。细腻描绘了舞龙的艰辛过程,集资的不易、舞龙时恶劣环境与沉重体力挑战尽在其中,结尾赋予香火龙灵魂,情感真挚,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非遗传承背后的复杂滋味。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黄慧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