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成
恒福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职员
擂辣椒
参赛作者:刘佳成(恒福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指导老师:李文玉(安仁县宜溪中学)
相比郴州,我更了解安仁,但似乎安仁并不能代表郴州,毕竟安仁只是郴州的一个县,哪怕马上要被全国人民熟知的擂辣椒,也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它来自安仁。
对于安仁人来说,擂辣椒已经远不至于一道地方小吃那么简单,它可以是餐桌上的调味品,也可以是安仁人生活的调味品。更是安仁人际交往的重要桥梁。
小时候用饭盒带菜上学的日子里,几勺擂辣椒在学校里可以算得上是抢手货,尤其是吃腻了学校食堂的老师们,午餐时间定不会吝啬用他们的鸡鸭鱼肉与我们换着擂辣椒吃,在当时肉类可以上桌,擂辣椒这种菜被视为上不了台面,于是对老师们来说,擂辣椒反倒成了稀罕菜。
再后来,擂辣椒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湘菜馆里,渐渐的,随着擂辣椒的名气越来越大,人们也慢慢地忘记了擂辣椒曾经出自安仁。以至于后来带师长朋友下馆子的时候都要重新给他们介绍一番:“擂辣椒来自我的家乡——安仁。”
擂辣椒,不难,三五个辣椒,或蒸,或烤,或煎,或炒,弄熟就行,放入擂钵捣碎,加入油盐,或配以皮蛋,豆角,芋头,茄子等,一碗擂辣椒便可上桌了。虽做法容易,可擂钵难得,毕竟除了安仁这地方外,很少有人会为了解那么一口馋专门置备一套设备的。但作为安仁人日常食谱中的重要餐食,擂钵也伴随着南下广东务工的人员逐渐走出湖南,乃至于全国各地。
后来去了海南上大学,可能是平日里说多了,师长们开始找我要起擂钵来,没想到有一天擂钵竟然成了我“外交”的重要礼品。不知道以后大家下馆子看到这道菜时会不会记起有一个来自安仁的小伙郑重地介绍过,擂辣椒来自他的家乡——安仁。
说一千道一万,诚如有些学者所言,擂钵的形状呈深碗状,象征了安仁人的包容精神;擂锤与擂钵相互碰撞,表现了安仁人的拼搏精神;辣椒通过反复捶打粉碎释放香味,透露了安仁人的钻研精神;擂辣椒甘当绿叶与各种食材搭配混合,展示了安仁人的奉献精神。一道菜,一分情,一方水土,一方人。
当然,擂钵也不仅仅是作为做擂辣椒这一道菜的器皿这么简单。对于有新生儿的家庭来说,它可用于制作米浆;对于丰收需要深加工的家庭来说,它可用于制作辣椒粉;对于日常做菜需要放胡椒的人来说,它也可化身胡椒粉的研磨器。总之,作为安仁人手边易得的工具,擂钵可充分地解决安仁人家庭的各类问题。相传,最早的擂钵是神农捣药材用的。
随着社会变迁,擂辣椒已不仅仅是安仁人的情感纽带,还发展成为郴州乃至湘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擂辣椒走出安仁走向世界,也期待具有包容、拼搏、钻研、奉献精神的安仁人能够通过擂辣椒唤起一丝乡情。郴水幸自绕郴山,一碗辣椒寄情去。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以擂辣椒为线索,串联起安仁的地域特色、个人经历与文化内涵。从儿时带擂辣椒上学,到其申遗后的传播,生动展现了它对安仁人生活、社交的重要意义,借擂钵阐释安仁精神,情感真挚,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这道菜背后的深厚乡情。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黄慧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