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楚
郴州市汝城县第六中学教师
在汝城,我触摸到时光的掌纹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汝城情结
参赛作者:朱晓楚(郴州市汝城县第六中学)
云雾中的青石巷:自然雕琢的诗行
“你说,山岚漫过屋檐时,是否也偷听过古城的呓语?”
站在汝城东岗岭的晨雾里,我总想起学生作文里稚嫩的比喻。此刻,云雾正从山坳间涌来,漫过青砖灰瓦的沙洲村,将明清古宅的飞檐染成水墨画里晕开的淡痕。石板路蜿蜒向上,苔藓在缝隙里编织着年轮,每一步都踩响历史的回音。
远处,九龙江的波光在竹林掩映下忽明忽暗。有学生曾问我:“老师,江水为何总在拐弯处歌唱?”我答:“你看那浪花扑向礁石时的倔强,像不像少年摔疼了膝盖,仍要笑着奔跑的模样?” 汝城的山水,从不用蛮力征服岩石,而是以千年柔波雕琢出“小桂林”的灵秀。当夕阳将江面染成琥珀色,渔舟载着鸬鹚划过,恍惚间竟分不清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从水中生。
若说山水是汝城的骨骼,那南岭的梯田便是它的血脉。春日插秧时,层层叠叠的水田倒映着云影,农人弯腰的弧度与秧苗的翠绿织成大地琴弦;秋收时稻浪翻涌,镰刀割裂的金色里,藏着祖辈“汗滴禾下土”的密码。我带学生在此写生,一个孩子指着远山惊呼:“梯田是神仙写的五线谱!”——原来诗意不在远方,而在凝视生活的瞳孔里。
古村烟火里的守望者:人文浸润的温度
在濂溪书院里,八旬老人每日清扫庭院,用枯枝般的手指轻抚《爱莲说》碑刻。“先祖说‘出淤泥而不染’,我们守的不只是老房子,更是骨子里的清白。”他递给我一碗擂茶,芝麻与茶叶在陶钵中研磨的声音,像极了岁月与信仰的厮磨。学生围坐石阶诵读《爱莲说》,穿堂风掠过千年,莲香与书声从未散场。
热水镇的温泉雾气中,总浮动着疗愈的故事。98岁的朱阿婆每日背竹篓采药,将艾草投入汤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她笑问,“我们这里啊,洗的是老百姓的腰酸背痛。”她的背篓里装着《本草纲目》未记载的偏方:用热泉煮鸡蛋治胃寒,以鱼腥草敷关节驱风湿。当都市人追逐“疗愈经济”,汝城人早已将关怀熬成汤药,温热了每个寒夜。
最动人的烟火,藏在瑶乡的长桌宴里。瑶家阿妹唱着敬酒歌,腊肉与糍粑的香气缠绕着银饰的叮当。学生小薇悄悄问我:“老师,他们为什么要把最好的菜给客人?”我指向火塘边烤红薯的老妪:“你看,她把炭火拨旺的动作,多像母亲为游子掖被角的温柔。”在这里,“分享”不是表演,而是血脉里的本能——正如房琪所言:“世界很大,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红色土壤上的文明胎记:文化沉淀的筋骨
在“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地,我触摸到信仰的温度。
徐解秀故居的土墙上,仍挂着红军留下的剪刀。1934年的寒夜里,三位女战士与村民共盖一条棉被,临别时将被子剪下一半。“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讲解员的声音哽咽,窗外细雨斜飞,仿佛当年红军远去的马蹄声。我带学生在此上思政课,少年们在留言簿写下:“原来‘人民’二字,是血水里泡过的誓言。”
汝城文塔的飞檐下,悬挂着48只铜铃。风吹铃动,每一响都在诉说楚粤文化的交融。宋代理学在此生根,湘南采茶戏在此发芽,瑶族《盘王大歌》的旋律与书院诵读声交织成独特的文化基因。学生小林曾问我:“古人为啥总爱建塔?”我指向文塔基座的八卦图:“你看,塔是插在大地上的笔,写下‘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明史诗。”
舌尖上的乡愁:土地孕育的魂魄
汝城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米粉开始的。
“老板,多放辣子!”街角粉馆的灶台前,蒸汽模糊了老板娘的脸。她用长筷搅动骨汤,米浆的清香混着朝天椒的炽烈,唤醒沉睡的味蕾。学生阿杰总把酸豆角挑出来,直到某日听我说:“酸豆角是米粉的魂,就像瑕疵是青春的勋章。”后来他在作文里写道:“原来接纳不完美,才是完整的开始。”
清明时节的艾叶糍粑,藏着土地的深情。妇人蹲在田埂摘嫩艾,指尖染成春色。糯米与艾草在石臼中交融,捶打声应和着布谷鸟的啼鸣。学生小雯将糍粑捧给留守的奶奶,老人咬一口笑出泪花:“这味道,和你爷爷当年下地带的干粮一样。”食物穿越时空的力量,让记忆有了温度。
尾声:教育是一场温暖的返乡
批改作文的深夜,总想起汝城的星空。
某个春夜带学生观测星座,女孩小雨突然说:“老师,北斗七星好像濂溪书院的斗拱!”我心头一震——原来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擦亮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星辰大海需要门票,但凝视故乡的目光永远免费。
此刻,教学楼外的香樟树沙沙作响。我在教案本上写下:“下周五的作文题——《我的汝城记忆》。” 纸页间,一片去年秋游时夹带的枫叶悄然飘落,叶脉里蜿蜒着九龙江的支流。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饱含深情,从自然、人文、红色文化、美食等维度展现汝城魅力。作者以细腻笔触描绘云雾青石巷、梯田等美景,借学生之问增添灵动。在古村与红色遗址的讲述中,深挖背后的人文精神与信仰力量。舌尖上的乡愁部分,通过美食传递情感。结尾回扣教育,升华主题,字里行间尽显对汝城的眷恋与独特感悟。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黄慧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