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琴
郴州市永兴县人
在郴州的时光褶皱里触摸文明肌理
参赛作者:曹雪琴(郴州市永兴县)
作为土生土长的郴州人,在这片土地已生活30多年,总能在青砖黛瓦间、非遗烟火里、古渡涛声中,触摸到这座城市深沉的文明肌理。板梁古村的宗族记忆、长卷街区的非遗新声、瓦窑坪的渡口传奇,如同三条蜿蜒的文化长河,在时光中交汇成郴州独特的精神图谱。
板梁古村:六百年宗族文明的活态诗篇
初入板梁,青石板路便像母亲的手掌,温柔接住每一步的乡思。600多年的光阴,在多栋明清建筑上留下斑驳印记,飞檐翘角是时光折起的书页,雕梁画栋是岁月写下的诗行。作为刘邦之弟刘交后裔的聚居地,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刻着“根”的密码——刘氏宗祠前的半月塘,是祖辈“山旺人丁水旺财”的朴素祈愿,塘中睡莲开合间,倒映着代代相传的风水智慧;镇龙塔的八棱锥体里,石灰、桐油、糯米粉的古老配方,至今仍在守护着村落的安宁,塔身的每一道裂缝,都是与风雨对话的印记。
走进清代三品官员刘绍苏的故居,三进院落的深邃布局,藏着儒家“修身齐家”的千年传承。门窗上的福、禄、寿、喜木雕,历经百年仍鲜活如初,仿佛轻轻一叩,就能叩开古人“耕读传家”的生活图景;庭院墙上的“八仙过海”泥雕,衣袂飘飘间似有乡音萦绕,那是儿时听老人讲述的传说,在砖墙上生了根。最难忘每逢节庆的周礼古宴:接龙桥畔红绸漫卷,司仪的郴阳官话唱喏声穿过青石巷,吉祥童子捧着新收的稻谷、酿制的米酒踏歌而来;宴客时,长幼按辈分落座,青瓷碗里的菜肴必是“三三加一”,九道家常菜配一道时令鲜蔬,是对“九九归一”的敬畏,更是对土地的感恩。
漫步街巷,神龟石被岁月磨得发亮,老人们总说“揉龟头,添福寿”,掌心的温度与石头的凉意相抵,是把风水信仰化作了日常的温柔;望夫楼的残垣上,砖缝里长出的青苔,像极了古代商妇盼归的身影,金陵古驿道上的驼铃声虽已远去,但码头上深浅不一的绳印,仍在诉说着“一船货物半船月,半是相思半是盼”的商贸传奇。这里的每一棵古树、每一眼清泉、每一栋老屋,都是活着的族谱,记录着刘氏家族600年的繁衍密码,更守护着中华民族根系相连的精神原乡。
长卷:非遗在时光里的创新长歌
长卷文旅街区,是郴州献给世界的立体史书。踏入其间,青瓦白墙的建筑群以古郴城“九街十八巷”为骨架,将11个县市区的精华熔铸一炉:苏仙区的飞仙阁,重檐之下仿佛能看见当年“郴江幸自绕郴山”的舟楫往来;资兴馆的吊脚楼,木柱在翠江里投下细碎的倒影,恍惚间,渔舟唱晚的图景与现代都市的霓虹在此重叠;宜章骑楼的雕花窗棂,严格依照《郴州县志》复刻,阳光穿过“福禄寿喜”的镂空花纹,在地面织就一张时光的网,网住了百年前的市井喧嚣,也网住了今人的文化乡愁。
最动人心魄的,是长卷里的非遗烟火。嘉禾馆的酒坊中,清代木甑蒸腾的稻秆酒香,是刻在郴州人基因里的味道,老师傅掀开甑盖时,总会念叨:“火候到了,‘三起三落’不能少,这是老祖宗传下的‘酒魂’。” 苏仙馆的鱼粉工坊里,猪骨与鱼尾在大锅里咕嘟作响,鲜红的剁椒一撒,整条街都染上了郴州的“热辣”——阿姨总说:“在外的郴州人,最想的就是这碗鱼粉,汤头一喝,乡愁就解了一半。” 非遗在这里不再是展柜里的标本,而是舌尖的滋味、鼻尖的醇香、掌心的温度,是每个郴州人都能参与的生活仪式。
当国潮撞上非遗,长卷便成了文化创新的实验室。桂阳馆的昆曲小戏台,汉服姑娘的水袖在LED光影中翻飞,古老的“郴昆”唱腔与电子音乐奇妙共振,戏词里的郴州方言俚语,让年轻人大呼“原来老戏这么潮”;非遗手作店里,湘绣香囊上的郴籍名人动漫形象、竹编灯笼里的郴州山水LED灯影,让老手艺换上了“新衣裳”。“95 后”手艺人阿林直播银饰錾刻时说:“我们守的不是老样子,是让‘中国银都’的手艺像郴江水一样,永远鲜活地流下去。”
周末的“古渡夜宴”,是长卷最动人的注脚:暮色中乘画舫穿越翠江,两岸建筑在灯光里复活成明清商埠,船头的渔火与岸上的霓虹交相辉映;戏台前,临武龙狮在梅花桩上腾空跃起,鼓点竟踩着电子节拍,龙身上的“福”字鳞片,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流光。此刻的长卷,不再是游客的“打卡地”,而是所有郴州人共同演绎的文化舞台剧,每个人都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对家乡的重新认知与深情告白。
瓦窑坪:千年渡口的现代重生叙事
沿着翠江走,瓦窑坪的青瓦屋檐便从薄雾中浮现,像极了小时候见过的老照片,却又分明带着新的生机。作为曾连接南北的“小南京”,这里的每一块青瓦都沾着千年商道的烟尘,每一扇木门都听过货船靠岸的吆喝。如今的古街,红灯笼在青瓦下摇晃,轻纱在巷口流转,恍惚间,菊井药坊的郎中仿佛刚开完药方,嘉禾道冈酒坊的学徒正搬运酒坛,玲珑茶坊的掌柜在茶香里与客商议价。
街角的鱼粉摊前,总飘着熟悉的鲜香。老板娘一勺热汤浇在米粉上,白汽升腾间,她说:“我爷爷的爷爷,就是在这渡口摆摊卖鱼粉,养活了一大家子。” 这碗鱼粉,是千年渡口的味觉记忆,更是市井烟火的延续。站在翠江古渡,江风带着湿润的气息扑来,虽不见当年“百舸争流”的盛景,但码头的石阶上,被货物磨出的凹痕依然清晰,像时光留下的指纹,诉说着“一渡兴百业”的过往。
瓦窑坪的三大功能区,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和弦:入口服务区的玻璃幕墙映着古街的飞檐,现代设计与明清建筑握手言和;翠江古渡片区的老码头旁,新增的文化展厅用AR技术重现当年商贸场景,触摸屏幕,就能看见祖先在货船上忙碌的身影;瓦窑新街的文创店里,印有瓦窑坪图案的咖啡杯与传统油纸伞并肩而立,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时,身后的老字号商铺正飘出新焙的茶香。这种新旧共生,让瓦窑坪既保留了“小南京”的筋骨,又注入了新时代的灵魂。
夜幕下的古街,灯火倒映在翠江,像撒了一把碎星。本地阿婆带着孙子在石板路上散步,指着灯笼说:“我年轻时,这里就是这样热闹。” 游客们穿梭其间,拍照、品尝、聆听,不知不觉间,成了这幅“现代清明上河图”里的生动注脚。瓦窑坪的重生,是郴州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自信拥抱 —— 当古老渡口遇见现代文明,迸发的不是冲突,而是跨越千年的默契。
文明的共振:属于每个郴州人的文化原乡
从板梁古镇的宗族祠堂到长卷的非遗工坊,从瓦窑坪的古渡码头到现代都市的霓虹,郴州用三处地标,完成了对文化遗产的当代诠释:传统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基因;创新不是推倒重来的叛逆,而是让老故事焕发新活力的智慧;传承不是少数人的坚守,而是每个郴州人举手投足间的文化自觉。
作为郴州人,每次走进板梁,抚摸祠堂前的石狮,总能想起表哥的爷爷讲的族规家训;路过长卷,听见郴剧小调,总会跟着哼上两句;漫步瓦窑坪,踩过青石板,总会想起卖油糍粑奶奶说的“渡口的风,能带走乡愁,也能带来希望”。这些地标,早已不是简单的景点,而是我们的文化胎记,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凭借记忆找回的精神原乡。
站在镇龙塔顶远眺,长卷的灯火与瓦窑坪的星光遥相辉映,板梁古村的溪水正汇入翠江,流向更广阔的天地。作为新时代的郴州青年,我们何其幸运,能在这样的文化沃土上成长,更有责任让这些文明印记在时光中永不褪色。或许,文化传承的意义,就藏在板梁人守护老屋的日常里,在长卷手艺人创新技艺的专注中,在每个郴州人向远方朋友介绍家乡时的眼睛里——那是一种无需言说的自豪,一份融入骨血的担当。
在郴州这片土地上,我忽然懂得:郴州的魅力,从来不止于山水之美,更在于她对文化的珍视与创新。当板梁古村的月光、长卷街区的灯火、瓦窑坪的江风,共同编织成时光的褶皱,每个郴州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愿这份郴州情,能被更多人听见、看见、懂得,让郴州的文明肌理,在时代的长卷中,永远鲜活,永远动人。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妙笔生花,生动展现郴州独特文化魅力。以板梁古村、长卷街区、瓦窑坪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宗族文明、非遗传承与渡口传奇。描写细腻,如古村建筑的岁月痕迹、长卷里非遗的鲜活演绎等,让人如临其境。字里行间饱含对家乡的热爱,揭示文化传承意义,引发读者对地域文化的深刻思考。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黄慧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