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森 | 郴州市第九中学岭南分校学生
2025-04-15 15:48:22

李瑞森

郴州市第九中学岭南分校学生

作者简介


李瑞森,男,2009年10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第九中学岭南分校

创作背景:上周背秦观的《踏莎行》,“郴江幸自绕郴山这句总记不住。上学经过栖凤渡鱼粉店,看见雾气缠着老板娘舀辣油的手,突然懂了——我们郴州的山水,本来就是缠缠绵绵的。交稿前夜蹲在郴江边改作文,对岸新楼的玻璃幕墙把月光折进水里,晃得江面像撒了楚币的铜绿。终于明白语文老师的话:写郴州不用编故事,你呼吸的每口空气都泡着三千年的历史。


代表作品

郴江幸自绕郴山


参赛作者:李瑞森郴州市第九中学岭南分校

指导老师:廖慧超(郴州市第九中学岭南分校)


郴江不是水,是青铜鼎里淬炼千年的血脉,是楚人南迁时遗落的诗行,更是从我掌心蜿蜒而出的掌纹。 

郴雾酿诗

     五更天推窗,江雾正为苏仙岭梳妆。上学路上总被栖凤渡的鱼粉香气绊住脚——老板娘泼辣子的手势像在写狂草,红油坠入骨汤的刹那,整条街都成了她笔下的墨渍。去年深秋,我在渡鹤桥石缝里捡到半枚楚币,铜绿中渗出的竟是鱼粉辣油的朱砂色。历史老师说这是郴州人的宿命:连呼吸都浸着青铜与辣意。  

郴岩刻骨

地理课讲到丹霞地貌时,我偷藏的岩片从课桌滚落。砂岩上的波纹状构造,竟与渡鹤桥墩的裂纹惊人相似。放学后独自骑车到江边浅滩,发现赤铁矿碎屑在夕阳下泛着苏维埃徽章的红光。暮色中,江涛啃噬岩岸的节奏,与郴州卷烟厂老机床的金属震颤暗合,恍惚听见楚人的鹤嘴锄在岩层深处敲击,将数千年的光阴锻进丹霞赤壁。  

郴绣连魂

校园艺术节的展台上,《半条棉被》的湘绣复制品突然被风掀起一角。暴雨骤降时,我们手挽手撑起校服为展品遮雨,布料上“郴州”的字迹在雨水浸润中化开,竟与绣品中褪色的红军番号重叠。恍惚间看见雨珠在丝线上折射出1934年的星光——那夜红六军团借道板梁古村,火把曾照亮同样的经纬。

郴火涅槃

寒假参观湘南起义纪念馆,站在展柜前发现玻璃反光中苏维埃印章的镰刀斧头,竟与窗外高铁站钢架结构交叠。讲解员姐姐指着重机枪展品说:“这颗弹壳里装着郴江支流的鹅卵石。”我突然懂了,为什么校运会接力棒要裹着渡鹤桥麻绳——历史从来不是标本,而是我们手中滚烫的接力火种。 

此刻我立在郴江入湘江处,看暮色将古渡口的乌篷船染成青铜酒爵。对岸非遗馆的琉璃瓦上,赤卫队战旗的残影与少年宫新绘的壁画重叠。无人机掠过江心,惊起的水纹里浮出半片楚简,篆刻的“郴”字正被浪花打磨成新的棱角。

郴江依旧绕着郴山打转,如青铜云雷纹回环,似红军绑腿布的经纬交织,更像我们校服上洗不褪的丹霞尘痕。当晨雾漫过窗棂时,我忽然懂得秦观那句“幸自绕”的深意——不是山水缠眷,而是少年以青春为刻刀,将郴州的血脉雕入骨节,让每滴江水里都奔涌着不灭的诗行。不是山水缠眷,而是我们以骨为笔、以汗为墨,在这片赤土上续写着一部未竟的《楚辞·郴州赋》。


     

作品点评

 引用秦观的“郴江幸自绕郴山”这句古典诗词,以情写景,充分描绘出了郴州自然景观、人文故事、文化底蕴。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 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