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珂
郴州市第九中学岭南分校学生
作者简介
宁珂,女,2010年1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第九中学岭南分校。
创作背景:写郴山郴水郴情的作文时,就像戴着放大镜去郊游。爬山看雾像飘动的白纱,蹲在江边听水声里藏着古人写的诗句,摸石头时感觉它在讲上亿年的故事。作者会把韩愈走过的路、老房子掉漆的木门、瑶族奶奶的歌声都写进去,让山变成会讲故事的老爷爷,水变成爱唱歌的小姑娘。写的时候不用复杂词,就像给好朋友写信一样,把家乡的美和回忆轻轻放进字里行间。
代表作品
郴水冷泠照故园
参赛作者:宁 珂(郴州市第九中学岭南分校)
指导老师:廖慧超(郴州市第九中学岭南分校)
暮春时节,我总爱坐在苏仙岭的石阶上看云。山岚在翠微间游走,像极了爷爷茶碗里氤氲的水汽。八百年前,秦少游在郴州驿站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时,或许也见过这般流动的云雾。
晨露未晞的清晨,我常随父亲去东江湖垂钓。船桨推开青碧的水面,惊起一尾红鲤,鳞片折射的微光在涟漪中碎成万点星辰。
渔人撒开的网兜里,银白的翘嘴鱼跃动着,将晨雾都搅得粼粼发亮。父亲说这湖里藏着女娲补天的五彩石,我望着水面出神,恍惚间真见斑斓的光晕在深水中流转。
端午时节,裕后街的麻石板上总会漫出艾草的清香。邻家阿嬷把裹着碱水的灰水粽递给我时,掌心的茧子蹭得我手心发痒。天还没大亮,卖鱼粉老刘的灶台就咕嘟起来,大铁锅里翻腾着鳙鱼头和筒子骨,白雾裹着辣香直往鼻子里钻。
穿校服的孩子们围在褪色的蓝塑料凳上,捧着豁口瓷碗嗦粉,辣得吸气。老板娘总用漏勺往我碗底藏荷包蛋,油花在红油上漾开时,吊桥的影子正落在她发黄的围裙上。
前日整理旧物,翻出爷爷留下的竹编茶篓,细密的篾条间还沾着几片蜷曲的茶芽。记得他总说“北湖的水养茶,南塔的风焙茶。”清明采下的狗脑贡茶在粗陶罐里窨着,竟把整个雨季都酿成了琥珀色。此刻我忽然懂得,郴山郴水不是写在课本里的铅字,而是渗进骨血的温度。
暮色四合时,飞天山丹霞漫在夕照里,宛如淬火的生铁。郴江不语,却把千年光阴都藏进了水纹。那些散落在街巷间的晨昏,终将在某个起雾的清晨,凝成我们眉间化不开的乡愁。
家乡的痕迹
蝉蜕黏着东江晨露
在课本扉页晒成标本
阿婆的竹篓总装着小山
茶叶蹭绿我袖口的补丁
石阶青苔偷抄我作文
把“乡愁”写成歪扭的笔画
瓦罐咕嘟炖着老故事
烟囱给云朵系围裙
风筝线里牵着没写完的信
在苏仙岭松枝上打卷
像妈妈拆开我书包时
那些簌簌落下的橡皮屑
作品点评
《郴水冷泠照故园》文章极具诗意,借暮春苏仙岭看云、东江湖垂钓等生活场景,将郴州的自然风貌与民俗日常相融合。通过细腻笔触,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展现郴州特色,结尾以景结情,升华乡愁,让郴州的形象在温情回忆中深入人心。
《家乡的痕迹》构思奇巧,充满童趣与诗意。将东江晨露、小山茶叶、苏仙岭松枝等郴州元素与生活细节紧密相连,借蝉蜕标本、青苔“偷抄”、瓦罐炖故事等独特意象,生动展现对郴州的眷恋,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满含温情与怀念的画面,引发情感共鸣。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 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