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欲团
郴州市政协公务员
初游义帝陵
参赛作者:谢欲团(郴州市政协)
在日影初斜、微凉已起的时候,我租车从数公里外的郊区,专门去逛了一趟义帝陵。这是我初游义帝陵,正如初读一本世所流传的经典著作,又如清晨初生的一轮朝日,我竟一时沉醉于它那漫长历史所酿造的醇厚滋味里了。
从文化路旁长长的台阶望上去,可见一座牌坊,宝塔似的叠了上去。正中央的黑底,勾勒有“义帝陵”三个金漆大字,一望而起苍然肃穆之感。
柱子正面贴有两副对联,一为:“帝子曰归,摘天上白云作心香长奉。义旗是举,镌山间青碣成华表。”二为:“郴水溯源古郡曾居帝子,国殇在此新祠好读离骚。”区区四十几字,述及郴州一段抗秦而后楚汉相争的惊心动魄历史。一个“义”字,也可觑得郴州那久远历史的滥觞。郴江畔,青山绿水间,钦慕义帝的功绩,哀悼义帝的身亡。一河郴江水,有如唱一曲挽歌,应和屈子的《国殇》《离骚》,绵长悠远,可歌可泣。
柱子的背面也是两副对联,一曰:“有人逐鹿,一弑一尊,当年项暴刘则善。无路穷泉,速生速死,此日民贱君尤轻。”又曰:“酹酒招魂自有三侯来岭北,别姬看剑更无匹马渡江东。”写得正是刘邦和项羽,一“暴”一“善”,正反比照,最终垓下霸王别姬,无颜过江东,无心卷土来。及至刘邦得了天下,派“三侯”——安国侯王陵、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赴郴县吊唁义帝,以此昭示刘邦的重“义”。
左拐穿过一道大门,行不多远,就是四合院式的殿堂。右侧厢房门敞开,门口抬头就能见到义帝的生平。靠墙围着一个个展柜,柜里陈列这一时代全国各地出土的仿制文物,诸如青铜器、钱币、漆木器、玉器......左边厢房内则摆有各色书册,就中古籍为多,恰应了义帝陵的“古”。中间横放一个古色古香的长方桌,供游人阅读歇脚。
庭院居中处,威严高耸着义帝祠堂,门外设有三个铜香炉,古朴典雅,有着上了年纪的沧桑。祠堂瓦背髹以明黄颜色,仿佛与太阳争辉。屋脊处四向各安有瑞兽,仿佛在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安康。祠堂前门悬着一对联:“眼前突兀,乾坤花雨一抔土。架上翻飞,楚汉风云两卷书。”完全的应景之作,江南地界,有花有雨,闲适怡人,但亦有血雨腥风,风云激荡。
祠内雄峙着一尊高大的青铜塑像,地下铺一块拜垫,到了殿内,恭敬地拜上一拜,瞻仰义帝的仪容,触摸那渺不可及的千年烟尘。四周的墙上是《楚汉风云》壁画,仿佛戏剧舞台正上演的一幕幕场景,有“拥立怀王”“守信如约”“受命入关”“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这最终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远古记忆。转入后门又见一对联:“史志郁芳香,徙郴名著谢司马。祠堂森翠柏,望帝春归啼杜鹃。”《史记·黥布列传》记载:“其八月,布使将击义帝,追杀之郴县。”史书寥寥数笔,记下了义帝的最终归处。而看祠外果然多植柏树,草也涌了进来,一片郁郁青青。
祠堂后面是护碑亭,为后世所建,其上飞檐翘角,绿叶相映。亭内立有一块义帝碑,被玻璃套子罩得严严的,瞧过去端的有些年头,历千年风雨而不倒。现碑的正面为北宋嘉祐四年刻的《义帝新碑》,字迹漫漶不清,无法认得全貌。背面刻有元至正五年的《重修义帝庙记》,全文洋洋洒洒一千字,著述项羽徙义帝于郴而杀之的故事,兼论后人修义帝庙的由来。左侧碑面刻有《满江红》词,为清道光年间,任职郴州知州的胡钧追悼义帝有感而发之作。
去往义帝陵墓的神道,道路不长也不宽,皆为麻石铺就。两边各对称安放三对镇墓石兽,由北至南各蹲着辟邪、独角兽和石虎。这远没有后世帝王费巨资造出的神道长,亦不及后世所建“石像生”那般多,那样威风凛凛。待到义帝坟茔前,首先见到的是白色的方石上镌刻的“义帝之墓”。墓碑后头是一个高高的大圆的土包,其下就葬有义帝。墓地周遭杂草延曼,草堆里卧着一块精致的米黄色石头,如有羊偃伏其上,玲珑可爱。我以为充其量不过是一件普通饰品,增添一点游玩的趣味与观赏性罢了。后面方知这竟是软石巧雕,再细细探究一番,才明白楚国为秦所灭后,义帝流落民间牧羊,终日相伴羊儿左右,与羊儿亲如骨肉。初时,项羽把义帝带出民间,奉为义军首领。后项羽反目,迫义帝徙郴并杀之。时人怜之,将他葬于如今所在。后人为吊拜义帝,取河中卵石,精心雕刻了九只活灵活现的羊儿置于他的坟冢侧畔。这正巧应了陵内那副对联所写的那样:“楼头有伴应归鹤,原上无人更放羊。”
义帝陵不大,回去后,仿佛觉得不过瘾,便从市图书馆抱回几本义帝陵的书,其中有见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郴,旧县也,桂阳郡治也,项羽迁义帝所筑也。县南有义帝冢,内有石虎,因呼为白虎郡。”义帝陵首见史书大抵始于此。我参观义帝陵之时,陵内汉代物品惜为不存,甚是沉痛。除坟地外,而今一切均是后人为感念义帝所建。过去我们短于保护文物,如今在国家的努力下,愈发珍惜老祖宗留下的诸多文物了。
初游义帝陵后,我忖量着为何对义帝的祭祀与追思一代又一代延绵到了现在?因为,它让我们知从何处来,也知往何处去。
青竹寻瀑
二月,虽有阳光熨帖,春风还如淬了冰溜子,一阵狠过一阵。我们顶着冷风,驱车来到青竹村赏桃。桃花却不似迎候人的模样,将醒未醒,羞涩地鼓着小朵儿。毛茸茸的桃树,赏花已是不成,无奈另觅胜景。转念一想,又可赏瀑布,便徒步前往。
通瀑布的路,曲曲折折的似蛇行。脚下是窸窣的水流声,溪水清莹碧润,贴近了看,有鱼、有虾、有蟹......好似浮在半空,清晰可见。行至半途,遇着一个荷锄的老伯,一路同行了里许。待要分别,他对我们说道:“沿这条石板路走,不出半小时就到了青竹瀑布。中间有些路不平,你们要多加小心!要早点回家!不要让家人惦念!玩得开心......”说罢,老伯又忙活开,田里有他的希望。我们则沿着他指引的路向未来出发。
这条石板路年代久了,走得人多,踩出的疙里疙瘩也多。暗青色的苔藓,顺着石块一层层摞上去,足有百级。路畔的竹笋仿佛收到了大自然的召唤,竞相破开了土,变得生机勃勃。到得半山腰,远远望去,绿竹猗猗,绵亘整片山峦,有几只不知名的大鸟盘桓其上,时而啁啾啼叫,响彻天际。竹林中央露出红瓦白墙的房子,平展展散落在山坳里,偶尔能瞧见一两个人影。
走了许久,我们终于见到了瀑布。只见重峦叠巘间,隐隐露出一道巨大的瀑布,裹着阳光乐此不疲地飞泻,仿佛古代舞女的帔帛,在空中轻盈荡漾。站在数丈外,那瀑布的轰鸣仍是声若奔雷。再走近了看,瀑布尤为雄奇壮丽,身处其中的人竟变得渺不足道。那瀑布从山顶顺势而下,有时紧紧贴着岩石,有时被尖尖的石块撕得粉碎,四散跑开,再任性地向空中一扬,便飞珠溅玉似的,直往我们扑来。顷刻间,我们的脖颈、眉毛、头发、鼻子上全是水。山体深一块、浅一块,竟被刮成了铁锈的颜色。当水流到地面,声音也愈加高亢,蓦地一砸一摔,浪花经受不住力道开始往上蹿,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顿时就跃出无数烟雾。底下是一个不规则的水潭,水很深,很清亮。那些流下来的水,还是一如既往的澎湃激扬,一时踱来又踱去,竟不肯离开。这不禁让人想起李白广为流传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不知是谁突然大喊了一声:“看!快看!”我们也循声望去,竟是一道艳丽的彩虹,真真意外之喜。瀑布升起彩虹虽为常事,但我还是头一回见。这彩虹实在太近了,好像触手可及,可它又若隐若现,像刚出闺阁羞答答的新娘,好看极了!这大概就是眼前寂寞山谷的唯一点缀。
瀑布旁边有座古凉亭,原是久远的年代,跋涉在茶马古道的人们,劳顿之余歇脚用的。这亭子长长的,俨然一条深邃的时光走廊,串联起古今。前后有方方的门洞各一,可通人。墙体修葺一新,显得浑白透亮。亭内的长木凳据说是工人们从很远的地方砍伐大树做成的,上山赏瀑的人如果倦乏了,就会登上亭子,以慰劳苦,年深日久竟被他们坐得包了浆。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脚步、声音.....
我们上去的时候,坐在里头休憩的人较平常稀少。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来自江西,听说这里有瀑布,便邀约一道来此。小憩不久,我们就与那帮江西游客一同下了山。
郴州的荷花
郴州的荷花很多,大到几十亩、上百成千亩,小到农户家门前那一方褊狭的池塘,甚至过路的窄小沟渠也不甘人后,挨挨挤挤钻出一些荷花,总不让它们空荡荡。
郴州人是钟爱荷花的,这当然离不开周敦颐的《爱莲说》。周敦颐在汝城任官时,廉洁奉公,令得四方宁靖,百姓安乐。或许是逃避与远离,或许是坚守志气,在此期间,他写出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如今,郴州市区、汝城县郊有濂溪书院各一,乃至濡染它的湖泊也有了爱莲湖之名。
“莲”和“廉”同声,又近乎同义。于是,爱莲亦是郴州人对清正廉洁的笃定。若一个人不秉公守法,心弯易折,风一起,浪一卷,须臾化作齑粉。但凡保持内心安定,始终躬身自廉,以百姓心为心,任凭风浪拍击,也会“此间自有千钧重。”古往今来,这样的人、这样的政府难道不为百姓所乐道?
多么可爱的郴州人,他们记住了党和人民政府,他们深深爱上了荷花。在资兴流华湾苏维埃旧址前,种了一层又一层荷花,密匝匝仿佛拼接开来的琉璃瓦,时不时透下玉米粒似的太阳光,这不正是古人说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吗?在临武南岸村,三栋修缮过的革命旧址前,几寸见方的池子也栽了一些荷花。我去的时节,正逢春夏之交,有些荷花蓓蕾未吐,有些竟是大放异彩。生得这般参差不齐,正应了古话“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幼时,我见过的荷花不多,对周敦颐其人、其事也是所知寥寥。长大来到郴州,我爱上了荷花,屡屡邀三五好友,一道领略荷花绽放之美。不过鼎盛时期娇艳欲滴的荷花难得寻见,一年到头更多的是残败的荷叶,灰不溜丢地伛偻着。这时,看花赏荷的人也不像它娟秀绮丽的时候纷至沓来,真可谓“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然而,仍有人独爱这凄怆的光景,像林黛玉最不喜李商隐的诗,却又偏爱他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大抵也是和黛玉父母早亡的遭遇,以及寄人篱下的心境有关了。
郴州人真是爱极了荷花,他们在许多荷花的身畔建成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基地,慕名造访的人愈发多了,乡亲们的腰包鼓了,笑容多了,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作品点评
《初游义帝陵》生动展现了义帝陵的风貌与历史底蕴。作者以细腻笔触,从牌坊对联到祠堂塑像、护碑亭,再到神道与墓冢,一路描绘,使义帝陵跃然纸上。文中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增添文化厚重感。结尾处对祭祀追思义帝的思考,升华主题,让人在领略古迹的同时,感受到历史传承的力量,极具感染力与启发性。
《青竹寻瀑》描绘了青竹村寻瀑之旅,文笔优美。开篇点明时节与赏景缘由,途中描写细腻,从溪流生物到石板路、竹笋、竹林,再到瀑布,全方位展现沿途风光。对瀑布多角度刻画,动静结合,结尾提及古凉亭,增添历史底蕴,读来令人身临其境。
《郴州的荷花》以郴州的荷花为线索,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紧密相连。既阐述了郴州人因周敦颐《爱莲说》而对荷花的钟爱,赋予荷花清正廉洁寓意,又描绘多地荷花景致,还提及荷花背后的革命故事,展现出荷花为郴州带来的精神与经济双重价值。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黄慧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