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文 | 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2025-04-14 16:29:07


陈俊文

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简介

陈俊文,笔名“叶紫”“追梦居士”,男,1963年8月出生,桂东县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老摄影家协会会员,《老年人》杂志通讯员,郴州市义文化研究会理事,郴州市文史研究会会员。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发表文章400余篇。主编《湖南才子胡云翼》《灵韵桂东》《百年求索》《档案里的红色桂东》;著有《井冈山麓沤江波》《乡情依依》《心灵的雨花》《八面山下稻花香》。《乡情依依》《心灵的雨花》被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馆珍藏。


代表作品

流源:一座“三色”古村

参赛作者:陈俊文(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流源村,因为一个闪亮的名字——邓力群,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声名远播。

流源村位于桂东县寨前镇西北面,汶江河畔。村里老人介绍,流源,以流水之源而得村之名。这里,“红、古、绿”交相辉映,是一座“三色”古村。

“古色”是指村庄古老,古韵悠悠。村庄保存下来的历史遗存有水口组古民居、山口组古民居。

水口组古民居位于流源村水口组,距县城十九公里。前有清澈的汶江,背靠葱茏的青山,系清代武将邓华琏的“将帅府”,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了。

邓氏祖先在河南邓县。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大乱,邓氏祖先南迁江西、郴州。明朝洪武年间,邓氏迁入桂东,定居流源村。进入清朝,邓氏成了名门望族。邓奇雅、邓一佐、邓荣河、邓华琏都是朝廷诰封的昭武大夫,邓华琏还得到皇帝乾隆的允诺,在流源村建宅第,特授“都阃府”匾。“都阃”是清代武官都司(正四品官衔)的别称。都阃府意为有功受奖现役军官夫人留守的宅第,即“将帅府”。据说建都阃府专门请了省城的能工巧匠和画工,历时多年竣工。

占地面积7747平方米的将帅府,高门大院,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前有晒谷坪、月牙形鱼塘、大门楼。大门屋檐下悬挂“都阃府”匾额。屋内分上、中、下厅,有照壁、天井、厢房、会客室、神龛等,房子的门窗、石墩精雕细刻。民国时,将帅府做过湘粤赣游击队的军粮仓库。在新中国,将帅府办过学堂、食堂、做过保管室、会议室。遗憾的是,屋内的许多雕件、匾额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沿着穿村而过的汶江溯流而上六公里,就到了山口组古民居。

山口组古民居,系由流源村邓家分出来的一支构建的。历史上有三幢,沿河排列,分别称上山口、中山口、下山口古屋。而今只遗存了邓力群故居。

邓力群故居,青砖黛瓦,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坐西北朝东南,背依青山,前朝笔架山,汶江河从故居前流过。故居一进三厅,中厅有藻井,后厅有格扇。有住房、书房、饭厅、厨房等二十七间,占地面积约五亩,建筑面积620平方米。故居内有两座室内牌坊——“云亭”“树德”,是乾隆皇帝封赐的功德牌坊。室内牌坊,全国罕见。这也是邓家祖先告诫后辈要低调做人。

“红色”是指村庄村辉映着红色,红彤彤。

山口组古民居走出了邓力群,还有邓力群胞兄——五四运动的先驱、湖南和平起义的功臣邓飞黄。

邓力群故居陈列了展馆,有十个展厅,分三大部分——革命生涯、理论贡献、人格风范,展示邓力群的一生,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郴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流源村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村庄产生了两位农民运动的首领——邓兆雄、邓定昌。他们在村庄创办了桂东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组织广大农民起来开展打土豪、斗劣绅,分田地,在校园内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广泛地传播革命真理。“马日事变”之后,两人惨遭反动派屠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绿色”是指村庄的生态山水资源优美。

这里的山是绿色的,这里的水是绿色的,连空气也是绿色的。村庄一年四季散发出嫩绿、草绿、翠绿、豆绿、葱绿、墨绿,绿得醉人而又迷人,成了绿色的王国,绿色的山水画廊。


铁山阳荷

  

秋天是一年的成熟季,我去了一趟桂东县沤江镇金兰村的铁山。这时候的山里,金秋的阳光斜抹在山坡上、草尖上、树梢末,四周一片宁静。

往深山一走,山便成了主人,我则变成了客人。进了深山,与一座座青山交谈,和一株株植物对视,总会有些惊奇的发现。

这是什么植物?那么地美。它在树荫下的荒地里葱郁地生长着,簇拥的茎叶风姿像极了我们种植的生姜,不同的是,根部的花果,火红火红,如同奇花绽放。

山里的大叔告诉我,那是野生姜。

读到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布结缕,攒戾莎,揭车衡兰,槀本射干,茈姜蘘荷,葴持若荪……布濩闳泽,延曼太原。”我禁不住地浮想联翩,赋中的姜蘘荷,是不是我故乡的野生姜呢?古人言,蘘荷,茎叶似姜,其根香而艳。这与铁山野生姜真是很像啊。

果然,野生姜是别名,学名叫“阳荷”。“蘘”和“阳”,发音相近。蘘荷就是“阳荷”。其实,阳荷的别名还多着呢,如嘉草、山姜、野老姜、洋荷、阳藿、姜花、观音花……因地域的不同,喊法也各异,五花八门。

阳荷在我们的老祖宗那个年代就有了。几千年来,它生长在树荫、竹林下湿润的壤土里,一代接一代地繁衍走到了今天。

阳荷是一种药用植物,它不仅对便秘、糖尿病患者有着辅助治疗作用,而且可止痛、止咳、解毒。如果在野外作业,一不小心被蜈蚣咬了,马蜂、蚂蚁蛰了,或篾片刺破了手脚,那么,阳荷就可以帮上你的忙,起到消肿的作用。

阳荷是一种野菜,芳香独特,是山中的珍品,有“亚洲人参”之美誉,既可强身健体,润泽肤色,又能延缓衰老。

将阳荷那一个个幼嫩的芽苞用水洗净切开,可与火腿肉、新鲜猪肉、鸡蛋、辣椒煸炒,也可放进锅里与禾花鱼、草鱼一起清炖,有麻辣鲜香的口感,特别带劲,也许会让你一辈子也忘不了。


故乡的棕编

 

常言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我的故乡——湖南省桂东县,山山岭岭盛产棕片,因了这土生土长的棕片,产生过不少慧心巧手的民间手工艺人,他们编制蓑衣,打造棕垫,搓制棕绳,编制蒲扇,于是,就有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乡村画面。

开春时节,只要漫步在湖南桂东县的田野,经常可以看到农人戴斗笠,穿蓑衣,在田间地头劳动。这,不仅是桂东农村莳田时节一道亮丽的风光,而且是桂东春耕时的一种生产习惯。“蓑衣再大压在斗篷下”,这是桂东的农谚。桂东人把斗笠叫“斗篷”。“80后”“90后在城市长大的一代人,或许会很惊奇,那压在斗笠下的蓑衣是什么呢?其实,那是由棕编制而成的一种在农耕时使用的雨具。

一个放晴的日子,我走进了桂东县四都镇莲塘村,探访这里为数不多还在从事棕编技艺的人。

古老传统的棕编技艺繁琐费时

由镇干部做向导,我很快就在村庄一幢老房子里见到了一对从事棕编的夫妻。布满沧桑的古屋里,一位中等个头、满头银丝的大叔正拿着一坨棕绳胚,退步行走,来来回回地在牵挂棕丝。而穿着简朴的大婶则拿着一把小剪刀,正在理除那挂好的棕丝上多余的棕毛。见我到来,两位老人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招呼我。

大叔是一名退伍军人,1968年在四川当兵,退伍后回到家乡,参加过枝柳铁路的建设。他说,与“棕”结缘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最初是因家中生活贫困,后来则慢慢爱上了这门手艺。如今,他已经从事棕编手艺20多年了。

大叔说,棕编是一件很辛苦、很费时的手艺。打一副棕绳有5道程序。首先得撕扯棕衣,就是将从野外采集或收购而来的棕皮,晒干,用手撕掉粗皮,留下棕丝。接着是出绳胚,大叔坐到长板凳上,拿一个摇柄样的用具,一手慢慢扯棕丝,一手往摇柄上旋绕,不一会儿,就绕出了一大坨。接下来就是将绳胚牵挂在打绳机上。打绳机由简易木架、长板凳、摇柄组合成。木架有多孔,并安装了钩针。大叔拿着绳胚在两部打绳机之间来回走动了12次,而打绳机之间的距离就是要打的绳索长度。装好棕绳胚之后,大叔、大婶分坐两头,摇起了打绳机。只见悬挂在绳胚上那个“十”字型的木锭子,由于挤压从孔少的打绳机往孔多的那一架打绳机方向缓缓移动,每3根棕绳胚缓慢捏合在一起,另一头慢慢形成绳索成品。木锭子跑完全程,4副绳索就大功告成。成品出来后,为了美观及不让绳索松懈,还得对棕绳“扭头”,这是最后一道程序。

大叔说,在桂东,人们对棕编绳索称“打”,而蓑衣叫“撬”。编制蓑衣不能一步到位,一步而成的蓑衣,穿到田野劳动,遇到稍微大一点的雨水,蓑衣就会渗水。因此,撬蓑衣得分两步走,先垫一半,撬一次。撬完之后,再添一次棕皮、棕丝,再撬。出了初胚,再撬蓑衣的面子与底子。蓑衣的尺寸大小、厚薄因需要而定,美观就得看手艺人的技巧了。

棕编手工技艺与文化面临失传

心灵手巧的大叔、大婶编制出的棕实物,看上去,虽说有一点儿土气,但棕编这一技艺是传统的古老行业,编出的是风土人情,蕴含着的是几千年来的一种历史农耕文化。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桂东棕编手艺人,凭想象创造,在生产的过程中,融入了艺人的艺术创造,反映的是一种手工技艺、一种民间绝技,折射出桂东人生产与生活中的风俗、民俗等行为文化,及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心态文化。

大叔说,过去家里穷,不得不从事棕编,小孩子读书要交学费,放寒暑假,小孩也得帮一帮家里撬蓑衣、打棕绳、棕垫。而今,不愿意到城市居住的夫妻两人打棕绳是为了充实生活,不单纯是几个钱的事,因为小孩子们成家立业了,儿子在深圳工作,月薪上万元。棕编这门手艺,熟练的手艺人一天只能打15副绳,按时下的价格每副7元,除去成本,赚不了几个钱。

走出村庄,我感到时光如同天上的白云,倏忽即逝,30多年前,棕编还红红火火,一转眼,几千年来的棕编技艺与农耕文化面临失传与衰落。故乡那清香无毒、朴实大方、不生虫的日用棕绳索、棕垫、蓑衣等逐渐被淘汰,代之的是尼龙绳索、华丽席梦思垫、塑料雨衣。青年人热衷外出打工,村外的棕皮,没有什么人愿意去采集,棕编技艺也没有人愿意学,要寻觅到一个棕编艺人很难。

我怀念故乡的棕编时,觉得弘扬传统文化,开发旅游业,很有必要加大对这种利民、环保、耐用、取材简便、乡土气息浓郁的棕编技艺的保护力度。


作品点评

《流源:一座“三色”古村》十分精彩,文章从 “红、古、绿” 三色入手,条理清晰地展现了流源村的独特魅力。古色部分,详细讲述古民居历史,厚重文化底蕴尽显;红色内容,通过人物与事迹凸显革命传统;绿色描述,将优美生态生动呈现。整体内容丰富,让读者对这座古村充满向往。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黄慧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