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兰惠 | 郴州市高壁小学教师
2025-04-11 16:02:59


何兰惠

郴州市高壁小学教师



作者简介

何兰惠,女,1999年6月出生,现任教于郴州市高壁小学。

创作背景:作为一名高壁小学的班主任,时常思考:如何让学生不仅在书本中汲取知识,更能在生活中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日常教育之外,她经常走进自然,去感受这片土地的温度,从中汲取教育的灵感。一次次旅程让她意识到——家乡不仅仅是一片土地,它承载着历史,孕育着未来。于是,她决定用文字记录这一切,让更多学生从中汲取自信与力量。



代表作品

从渡江人到守湖人

参赛作者:何兰惠(郴州市高壁小学)

指导老师:朱文涛(郴州市高壁小学)

清晨的东江湖,总是带着一层神秘的薄雾。雾气轻轻飘浮,像是柔软的纱幕,笼罩在山川湖泊之间,吞噬了整个世界的边缘。我的脚步轻轻地踩在湿润的泥土上,随着晨雾的消散,湖面逐渐显现出它那清澈透明的面容。远处的青山被薄雾包裹,仿佛一幅水墨画,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错落有致。湖面上,一片片柳树的倒影随风摇曳,偶尔有几艘渔船从远处驶来,轻舟已过万重山,伴随着渔歌的回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水域悠久的历史。

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湖水和泥土的芬芳,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一刻的宁静与安详。东江湖,是一个仿佛被时间遗忘的地方,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现代化的快速节奏,这里依旧保持着最原始、最自然的模样。每一株草、每一片叶,都在湖水的滋养下生长,古老的文化和人们的记忆,也在这片水域中缓缓流淌。

我走进了湖畔的一座民宿,老板娘正在灶台前忙碌,她穿着一件蓝色的布衫,双手灵巧地搅拌着锅里的鱼汤,眼角的细纹在灯光下微微闪烁,却依然掩不住她的温暖笑容。她听见门外的脚步声,转身朝我喊道:“小妹,进来吃饭咯!鱼汤刚出锅,趁热喝!”她的嗓音清脆而温暖,仿佛带着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外薄雾的缝隙洒在我的身上。我推开木栅门,进入屋内,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鱼香和炊烟的味道。桌上已经准备好了瓷碗,里面盛着热腾腾的鱼汤,汤色奶白,洒上一点葱花,像夜空中的星星点点,照亮了整个房间。

老板娘端着热气腾腾的菜肴走了过来,笑着说:“这是今早刚从湖里捞上来的翘嘴,趁热吃,鲜得很!”她的话语里带着浓浓的自豪感,而那股淡淡的甜香从鱼汤中飘出来,轻轻地绕进我的鼻腔,胃口顿时大开。鱼肉一入口,鲜嫩的滋味在舌尖化开,仿佛带着湖水的清甜,让我不禁闭上眼睛,回味无穷。

我看着碗中的鱼汤,老板娘笑着说:“小妹,这鱼啊,只有我们东江湖的才有这股子鲜味!”她的眼中闪烁着自豪和热爱,仿佛这片湖水承载了她对家乡的深深情感。她忽然转身,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只老旧的樟木箱,打开后,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一位中年男子站在水里,背后是即将被水淹没的老屋,他肩上背着家当,目光坚定。老板娘指着照片,缓缓说道:“这是我爹,上世纪80年代修水库,全村人都搬走了。我爹临走前撒了一网,说是‘最后一网’,结果捞上来一条大红鲤,他抱着鱼哭了一夜。”

我愣住了,手中的筷子悬在半空,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情感。老板娘的眼睛微微湿润,回忆起那段历史,似乎又让她回到了那个满怀依依不舍的瞬间。她轻声叹息:“那时候,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水库修建,村里人一个个都要搬走,我爹那个年代的渔民,几乎都是渡江人,老家已经没了,只有这片水和那一网鱼,承载着我们的记忆。”老板娘的讲述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乡愁,这种乡愁不仅是对土地的怀念,也是对家族历史和传统的传承。迁徙带走了老屋的砖瓦,却让乡情在更广阔的湖面荡漾。

我跟着老板娘走到院子里,朝着窗外望去:乌篷船依旧缓缓地划过湖面,但这一次,船上却有着穿汉服的游客,身影映在湖水中,仿佛进入了一个古老的时光隧道。老板娘看着这幅画面,嘴角微微上扬:“你看,很多游客喜欢在这里拍照,说这水、这船、这人,仿佛回到了过去。”她的眼中,似乎藏着一丝不为人知的深情,那份情感,似乎在这片湖水中悄悄流淌,连带着游客的笑声与惊叹,轻轻掩盖了岁月的痕迹。

老板娘轻声唱起了一首《东江渔歌》,她的声音低沉而悠扬,带着浓浓的乡愁:“东江湖水清又清,摇船撒网赛星星……”她的歌声在清晨的空气中弥漫,似乎回荡在每一寸湖水的波纹之上。她轻轻拍着节拍,低声道:“以前这歌唱的是‘网眼漏风愁断肠’,可现在啊,我们唱的是‘鱼跃金山福满舱’,日子好了,心里也踏实了。”

老板娘的歌声,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时代变迁的力量。过去的渔民,曾为生计而日夜劳作,而今天的渔民,已经依靠现代化的渔业技术和稳定的收入改善了生活,但他们依然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与责任。东江湖的水清如镜,但水面下的故事与记忆却依然清晰可见。

早晨的湖面上,雾气弥漫,有一只渔船在水面上飘荡。船头的老渔翁,是景区的工作人员。他穿着一袭破旧的蓑衣,手里拿着一根长竿,静静地撑起小船,缓缓滑入湖心。渔翁的动作那么熟练,渔网在空中舞动的瞬间,宛如一轮圆月,落下时发出簌簌的声音。游客们在岸边站着,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而渔翁依然安静地操作着自己的渔网,仿佛在与时间对话。“快看,拍到了吗?”游客们激动地喊道,“这画面好美!”孩子们在父母的怀里跳跃,指着渔网兴奋地大喊:“爷爷,那网好漂亮!”

渔翁站在船头,稳稳地收起渔网,每一次网线的拉起,仿佛都在讲述着一段又一段的故事。如今,渔网不再只是捕鱼的工具,而是文化传承的象征,它承载着东江湖的历史,见证着这里的变迁,也代表着无数渔民对土地的深情。昔日以捕鱼为生的当地居民,如今已逐渐转向生态旅游业,渔网成为表演和展示的道具,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渔家文化的魅力。

湖风轻轻吹过,东江湖水依旧清澈。岸边,摊主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热腾腾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摊位上,金黄的烤鱼皮酥肉嫩,火红的辣椒灰撒在上面,香味直钻鼻腔。摊主笑呵呵地翻着鱼,招呼游客:“新鲜的湖鱼,刚烤好的,尝一尝!”一旁的架子上,鱼干盐渍渗透的纹理清晰可见,散发着湖水的鲜香。游客挑选着,试着撕开一条,嚼上一口,咸香在舌尖化开。摊角摆着一筐筐火参果,橙黄色的外皮布满小刺,切开后果肉晶莹剔透,摊主熟练地舀上一勺递给客人,笑着说:“东江湖的特产,尝一口,酸甜开胃!”人群里,有孩子咬着热腾腾的烤鱼,脸上沾满了辣椒灰,吃得满脸满足。老夫妻坐在湖边,慢悠悠地嚼着鱼干,脸上带着回忆的微笑。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一边喝着凉粉。湖风吹过,摊位上香气四溢,笑声和叫卖声交织在一起,热闹而温暖。东江湖的味道,就这样在食客的舌尖和笑声里,流淌开来。

告别东江湖的那一刻,心中却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浓浓的不舍。站在那片曾让我驻足深思的湖岸,回望着那座简朴而温暖的民宿,老板娘站在门口挥手告别,脸上的笑容依旧温暖而真挚。东江湖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景色,更多的是这片土地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的文化和记忆。它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梦想与情怀,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我仿佛看到了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东江湖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创新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渔歌到渔网,从老照片到现代渔民的幸福生活,每一幕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凝聚着深厚的乡土情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江湖的碧水青山不仅得到了精心守护,更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如今,郴州正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拥抱八方来客,让千百年来的渔耕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东江湖从传统渔业向生态旅游转型,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守望者,更是绿色发展的生动范例。

未来,东江湖必将成为郴州市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以文化赋能旅游,以生态促进发展。每一张撒下的渔网,都是对绿水青山的呵护,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每一声悠扬的渔歌,都在奏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和谐共鸣。当我合上这卷山水写就的书简,终于读懂新时代的注脚——那是浪潮中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是青山间生生不息的文化自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借作者在东江湖的见闻,展现当地从渔业向旅游业的转变。开篇对东江湖晨景细腻描绘,奠定宁静基调,引出与老板娘的相遇。老板娘讲述父辈渡江往事,饱含乡愁,为故事增添历史厚重感。文中描写渔翁撒网、岸边美食等场景,生动呈现东江湖如今的旅游景象。结尾升华主题,凸显东江湖在生态与文化发展方面的意义,构思精巧,引人深思。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张倩佳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