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琛
郴州市宜章县杨梅山镇人民政府公务员
与乡土同频:杨梅山镇的四季修炼手册
参赛作者:李怡琛(郴州市宜章县杨梅山镇人民政府)
指导老师:黄松林(郴州市宜章县杨梅山镇人民政府)
2022年的夏天,告别了上海的繁华与喧嚣,我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根据组织安排,我来到了位于宜章县的杨梅山镇。起初,我的内心是欢喜的,我是土生土长的郴州人,这算是回老家工作,能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份贡献是义不容辞的。然而当我打开地图查看“杨梅山镇”具体位置时,才发现这个镇子位于湘粤交界处,距离县城还有50多分钟的车程,内心便暗自发怵——我真的能融入这里吗?带着这个大大的问号,怀揣着憧憬与忐忑,我踏上了杨梅山镇的这片土地,犹如一个青涩的小花苞落入基层这片沃土,历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领略她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美,然后慢慢生根发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青春之花。
春·是希望也是欣喜
一年之计在于春。走进初春时节的杨梅山镇,到处都涌动着希望的热情。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打造宜章县“五大片区”之一的平和洞乡村振兴休闲农业样板区,通过引导群众流转土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水稻制种基地,推广“油稻轮作”的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做好拆危拆旧、“四小园”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将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休闲农旅”的金字招牌不断擦亮。一年一度的“油菜花节”则成为了杨梅山镇每年的重头戏。每年3月,镇党委、政府以2800余亩油菜花为基础举办油菜花节。我也成为了筹备油菜花节的一分子,从前期的部署谋划、环境整治、活动宣传再到活动中的现场布置、秩序维护、后勤保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与乐趣,虽然也会偶感疲惫与繁琐,但每当看到群众们欣喜地感叹“平和之变”,看到前来游玩游客大赞“平和之美”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因为我正在用实际行动为这片土地增添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夏·是酷暑也是热情
炎炎夏日,进村入户的走访,读懂了造炬成阳的真理。杨梅山镇的夏天满怀着热烈与赤诚,一水绕群山,田间农事忙,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防溺水宣传等各项工作成为镇里的“头等大事”,却也变成我的“心头难事”。我虽是土生土长的郴州人,但却只会说着一口普通话。犹记得在2022年的夏天,刚参加工作的我第一次下村入户,除了一句“爷爷好”以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话题。农村老大爷似乎也看出了我的窘迫,反而热情地用着不大“地道”的普通话问我今年多大了、家住哪儿、来这工作多久了,还热情地拿出家里的水果、零食招待我。我忽然意识到,语言只是沟通工具,真诚和行动才是连接人心的纽带。从那以后,每次下村,我都会带上笔记本,认真记录走访家庭的信息和需求,也会主动学习一些简单的方言词汇,哪怕说得不够标准,也会试着用方言和村民们打交道、说政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渐渐地,我不再是村民口中那个“只会说普通话的女大学生”了,大家都开始亲切地称我为“小李”,而那一张张笑脸,一声声热情招呼,也逐渐驱散了夏日的炎热。
秋·是收获也是智慧
万美之中秋为最。秋日的杨梅山镇,瓜果飘香,稻谷金黄,收割机在田间地头嗡嗡作响,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腰,沉甸甸的玉米穗咧开了嘴,村民们在田间采挖忙碌,喜悦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杨梅山镇地处高寒山区,土质资源肥沃,水稻制种、高寒蔬菜、红薯干成为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平和红薯粉”“鸡公坦红薯干”更是享誉县内外的特色品牌,蒸红薯、切红薯、晾晒薯干……已经成为了每年深秋的一景。起初,对于不谙农事的我而言,以为红薯粉、红薯干的制作不过是简单的劳动。然而,在一次次走村入户实地查看,一次次与群众沟通交流中,我才发现从红薯种植到红薯干加工的每一环节都是讲究技术和方法的,才真正体会到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群众智慧的可贵。同时,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品牌,镇里探索起红薯干“共富工坊”新模式,破解了原有产业“规模小、订单散”的难题,既统一了红薯干、红薯粉的制作标准,更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这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让我对基层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愈发坚定了在乡村振兴征程上和群众一起绘就丰收美景的信心和决心。
冬·是严寒也是温暖
海拔高、地势高、高山多,让杨梅山镇的冬天又多了几分寒冷和凛冽。每到岁末年初,“温暖过冬”便成为了全镇上下的主题。镇村干部会为困难群众、困难党员送上米、油、棉被、棉衣等生活物资,并细心叮嘱注意冬季保暖和各类安全事项,让群众们在寒冬中感受到的关怀与温暖。同时,破冰除雪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小李,10组有条道路结冰了,群众出行很不方便,我们现在一起去除冰。”接到支书的电话,我和村干部们立马拿着铁铲、带着盐去到结冰的路面开始撒盐、铲冰、除雪、清理树枝等。当时,初到基层的我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却还是被这山区的“寒”给了个下马威,凛冽的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握着铁铲的手很快冻得通红。“小妹子,穿这么少可不行,你先休息会,用暖炉烤烤火。”忽然,村里的一位奶奶颤颤巍巍地走来,手里提着一个老旧的取暖火箱,冒着腾腾热气。看见奶奶手中的暖箱,我浑身似乎也有热流在涌动,干活的劲又足了一些。不一会儿,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出行的必经之路被顺利疏通。此时,基层干部忙碌的身影,奶奶关切的问候,仿佛如冬日里的一抹阳光,温柔而亲切,平凡而珍贵。在这个特殊的季节里,我们既是送温暖的人,也常常成为“被温暖的人”。
四季交替,步履不停。回想起第一天奔赴基层的画面,我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坐在蜿蜒山路上反复颠簸的小车里,窗外的景色从熟悉的城市楼宇渐渐变成陌生的起伏青山。恍然间,来到杨梅山镇已经两年有余,这里的山水滋养了我,这里的乡亲接纳了我,春夏秋冬四季变换的场景早已刻进我的记忆,而我也不断汲取四季的养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现在,我可以坚定地回答当初那个忐忑的自己:我爱这里,这里早已是我的第二故乡。
作品点评
该作品以基层的一年四季为主线,阐述了一名年轻干部在基层的工作经历,全方位描绘了属于基层的山水美景和群众感情,捕捉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实践的真实场景。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张倩佳
三审:李艳艳